转变作风促发展系列报道之九:水利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供稿:郭静[水利学院      |  编辑:    日期:2009年06月15日
 

     [编者按] 根据我校“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活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中层干部换届以后转变工作作风、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校园网新闻栏目开辟“转变作风促发展”系列报道,陆续报道中层干部换届以后的新作风、新思路、新行动、新发展,以激励全体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力的工作措施,强化管理和服务,立足岗位,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欢迎投稿。
 
转变作风促发展系列报道之九:水利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作为我校的核心院系之一,水利学院在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担当着率先垂范的责任。为此水利学院早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结束后就及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即由“教学型学院”转变为“教学研究型学院”,由规模上的“大院” 转变为既有规模又有层次的“强院”。上述目标提出后,该院自上而下做了充分动员,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博士授权点规划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联系与合作,努力促进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使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农业水土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成为我校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点的学科。
    水利学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学校强院之基”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稳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注重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贯彻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爱护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良好的师资结构队伍。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利学院形成了学校最好的师资结构,在目前67名教师中,教授10名、副教授31名、讲师24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20名。一批年轻博士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科研锻炼逐渐成为了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水利学院明确重点研究方向,确定主攻目标,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抓好重大的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课题,积极参与国内学术竞争与合作,使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在学校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申报率总体较低的情况下,水利学院成功申报2项;同时还成功申报了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4项(国家级课题),资助金额达到了505万元;另外,学院在河南省基础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式基金等项目申请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度,水利学院全年签订科研合同32项,合同金额达756.45万元。
    水利学院注重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学科建设沿着开放、竞争、合作的方向发展。在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项目的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从科技成果转化中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2008年度水利学院签订对外科技服务合同经费达500余万元,很好地实现了学科建设与科技服务的良好结合。
    水利学院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学科建设基础条件平台。根据现有基础和社会需求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在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以省级重点学科点为依托充分重视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使得实验室在满足本科教学的同时也能用来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从2008年10月份以来,水利学院的四个实验室(农田水利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水旱灾害预警与风险控制实验室、治河与水运工程实验室)积极组织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近日已通过专家评估,获得的中央建设资金共计达到1726万元,这一资助率在河南省同期评估中名列前茅。这些建设经费到位后,必将为水利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其实现一个大的跨越。
    展望未来,水利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充满信心。新任院长聂相田教授说:“水利学院是一个拥有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集体,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包容,互献良策,共谋发展,尽早实现水利学院的两个伟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