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来我院作报告
供稿:      |  编辑:    日期:2009年09月20日

3月25日下午,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我院校友李国英同志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学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报告,报告会由院党委书记朱清孟同志主持。

李主任首先介绍了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的盛况。他指出,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显出科学发展的施政理念,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工作报告》有四个特点:一是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二是重视“三农”问题;三是对各项重要工作都排出了明细时间表;四是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李主任指出,水利同样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治河事业,关键要明确河流治理的方向和目标。要纠正一个错误概念,就是不能把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同治河的成就等同起来,河流对于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要建立一个新概念,就是要坚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作为治河的战略目标;还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不能无为而治,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正确途径应该是在河流治理开发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

李主任表示,目前“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即一个终极目标、四项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治河体系(简称1493)。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河流是流域生命的发源地和载体,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一旦河流自身生命系统发生危机,以河流为依托的其他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黄河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黄河的索取已远远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要使黄河为全流域及其下游沿黄地区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提供持续支撑,必须先使黄河自身具有健康的生命形态。其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流自净能力、河道及河口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要维持黄河的生命功能,这将成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长期奋斗的最高目标。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的“四项主要标志”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的九条关键的治理途径和工作措施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的技术支撑是“三条黄河”治河体系,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原型黄河”的研究,提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种需求;利用“数字黄河”对黄河治理开发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提出若干可能方案或预案;利用“模型黄河”对“数字黄河”提出的可能方案或预案进行试验,提出可行方案或预案;最后“模型黄河”提出的可行方案或预案在“原型黄河”布置或实施,经过“原型黄河”实践,逐步调整、稳定,确保实现各种治理开发方案在“原型黄河”上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

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一起呵护母亲河。只要按照这个思路,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若干年后,一条充满生机的黄河,一条永远汩汩流淌着健康血液的黄河,会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报告结束后,李主任还认真地一一回答了师生们关心的问题,如:人才培养问题、学校教学改革问题、黄河下游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郑东新区龙湖供水问题及对黄河未来的展望问题等.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