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孙国元博士在第四届全国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供稿:机械学院[机械学院      |  编辑:    日期:2007年12月03日
    第四届全国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20-22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及非晶合金分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协办。我校机械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孙国元博士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本届全国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在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学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中科院物理所、金属所、力学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物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40多家单位的17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国良院士、中科院金属所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胡壮麒院士分别在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崔崑院士出席了会议。我校孙国元博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题为“Investigation of new bulk metallic glass in situ composite containing spherical ductile crystalline precipitates(塑性球晶/块体金属玻璃新型复合材料研究)”的报告,并就与会代表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非晶态合金也叫“金属玻璃( Metallic Glass)”。块体金属玻璃(BMG, 即Bulk Metallic Glass)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晶态合金的优异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良好的耐蚀性、优良的软、硬磁性能等,其应用涉及到已涉军事用品、电子产品壳体、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用品和空间工程材料等5大工程领域。但是,在室温下BMG通常在没有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发生灾难性失效,限制其作为新型材料结构在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改善BMG的室温塑性是目前国内外新金属材料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