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党委副书记许琰召开新校区综合办、学生处负责人和新校区全体辅导员会议。会上,许书记高度评价了新校区的学生工作,尤其是对新校区辅导员在艰苦条件下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希望大家按照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地做好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许书记还对与会人员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一、责任要进一步明确
(1)建立沟通机制:各院系辅导员、综合办、学生处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
(2)建立问责机制:根据工作职责,做好各自份内的工作。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有职能交叉的要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由领导帮助解决,对于受外界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解决的要主动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
(3)建立长效机制:今后在学生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中要建立长效机制,立足长远,狠抓落实,切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良好服务。
二、措施要进一步到位
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学习,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工作中要对照自身找问题,对照别人找差距,找到差距定措施,有了措施抓落实,落实以后搞总结,总结之后再提高。作风要扎实,措施要具体,落实要到位。不能做“三拍干部”:不调查,不研究,拍脑袋,随意决策;拍胸脯,看领导眼色行事,胡断言,瞎承诺。拍屁股,做不好推脱责任,溜之大吉。
三、目标要进一步明确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型、节约型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安全校园。要加强校园环境治理,提高保卫人员和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式认真解决。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可以说是大学水平,而个人外延知识则是一般水平;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但是实践能力较低。所以,大学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我们做学生工作的干部要站好岗,当好兵,放好哨,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构建文化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将知识用于实践,培养能“专”善“业”的人才。从现代大学诞生之日起,它就负有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源头,是社会文化的前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这也是我们学校要建设综合性大学目标的要求。
(3)构建创新型校园。要注重培养有专长的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天鹅和鱼型的人才,不能培养所谓全能的“鸭子型”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是人的创新素质和持续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创新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大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也是我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如果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就很难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培养和造就出数以百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