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干部培训报道之六:分组讨论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供稿:吴慧欣 胡雁云 学科建设办公室      |  编辑:龙腾云    日期:2017年07月10日

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



校长刘文锴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



与会人员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现场

(摄影:傅文骏)


79日下午,我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主教学楼会议室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行分组讨论。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文锴等全体校领导、正处级(主持工作的副处级)干部等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组开展学习讨论,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校党委书记王清义认为,“双一流”建设首先应当是分阶段、分层次和有步骤地实施。不仅需要找准我校以及各个学科在省内和国内的定位,还需要和国家和省里的“双一流”标准进行对接,并在此基础上统一思想、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其次,应深刻理解“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并围绕这些本质特征来对其进行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数量、质量、结构以及机制四个方面来对其衡量,即看数量是否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质量符不符合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有中国特色,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以及有仁爱之心。第二,要培养出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能够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知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建设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第三,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一流大学必须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技术研究应当与国际水平接轨,通过强化传统优势增强竞争力。第四,要有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科学构建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考评及激励机制。强调产教融合,引导一流大学建设成果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服务。第五,要有较强的传承优秀文化能力。大学文化是长期形成的信仰和目标追求,应当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第六,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要在语言、理念以及文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校长刘文锴在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就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要认真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深入研讨我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我校的长远发展献言献策。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积极发言。有的认为,学科是大学职能和使命的重要载体,任何大学都应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大学的建设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的平台和氛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土壤,学科建设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有的认为,应当启发大家对建设华水美好未来的追求,提升大家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明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并从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关系、内涵提升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增强自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双一流”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的认为,我校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双一流”建设。要利用现有基础,理性思考,合理应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原有的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争创同类院校一流等。有的认为,鉴于我校在增设博士点授权单位申报中出现的问题,应适当调整并加强和学科建设、学位点申报有关的政策,例如适当调整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政策,完善科研成果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各职能部门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有的认为,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加强人才培养,给予教师和学生清晰的愿景,并且从制度上给予“双一流”建设足够的保障。有的认为,“双一流”建设是责任和担当,也是建设和改革,并从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绩效改革以及师资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有的认为,“双一流”建设首先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学科特区,对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在资金的投入强度和组织方式上进行改革和特殊扶持,并抓紧培养具有标志性的学术代表人物。

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纷纷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和经验,更新观念、谋划发展。经过研讨,与会人员在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人才培养和储备、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影响力、增强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加强支撑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明确了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华水特色,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将我校的“双一流”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