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 梦想变现实
我校赴新县社会实践服务队为老区人民修建“共青坝”
“炎炎烈日照青山,修堤建坝民欢颜。”7月14日以来,由我校12名大学生组成的服务革命老区社会实践队,一直忙碌在信阳市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榜村蓄水灌溉的水坝工地上。
一到目的地队员们就在张世宝教授和尹彦礼老师的带领下去现场勘测地形,制定了“分期导流、依次建坝”的施工方案,即在坝址上先用沙袋围成一个导流渠,然后整个建坝过程围绕这个导流渠分两期完成。队员们从农户家中借来铁锹、铁铲、铁锄等工具,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不顾水湿衣,不顾泥裹腿,跳进水里劳动,将石块一点一点地移动,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工作,导流渠终于成功导流。为清理坝基,队员们索性脱下鞋子跳进水中,用手去捞那些大小不等的石块;在水深的地方,队员们便用铁锹、铁铲把大石块撬起,合力抬到岸边;对于在坝基处的泥沙,大家则用锄、铁锹等将其一点点地清理;对于坝上游围堰处的泥沙,大家则用耙、铲等工具将泥沙掀到激流中去,借流水冲走。虽然浑身都被汗水和雨水浸透了,但队员们内心的劳动热情依然高涨,搬石头的吆喝声不时回荡在山谷中。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队员们手上磨出了血紫的水泡,脚底板也被石块划破了,皮肤晒得黑黝黝的…… 十四天过去了,队员们在张世宝教授和尹彦礼老师的亲自带领下冒酷暑,战高温,抢工期,避汛期,自带水泥、沙、石块等原材料费用,为老区人民水榜村修建了一座浆砌石水坝,此坝长17米,高2米,底宽2米,顶宽0.8米,可蓄水1760立方米,灌溉200亩稻田。不仅方便了附近的100余户村民洗菜、洗衣,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7月27日,“共青坝”终于竣工了,村民们自发地敲起了锣鼓,吹起了唢呐,鞭炮轰隆,锣鼓齐响。队员们情绪高涨,在工地上载歌载舞,并时刻不忘给坝体洒水养护,就像对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呵护。纯朴的老区人民也都乐得合不上嘴,一位老大爷深情地对我们队员说:“有了这座共青坝,俺家的三亩田就不愁水了,你们真做了件大好事,太谢谢你们了。”。这座“共青坝”比不上三峡的宏伟,它是一座简单的,平凡的水坝;这座坝,凝聚了十二名队员的心血,是十二名华水学子还未走出校门的“处女作”,老区人民“高峡出平湖”的梦想通过他们努力在水榜村实现了。那种成就感和为老区人民做奉献的幸福感是无法抑制的。面对县委、乡党委以及村和群众送来的锦旗,他们能不高兴吗?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7月27日下午,完成了建坝任务的队员们,瞻仰了许世友将军墓地,通过讲解员对老将军事迹的讲述,他们了解到老将军的生平。许世友将军是唯一一位土葬的将军,在他的一生中参加了无数场战役,可谓战功赫赫,始终对党保持着无限的忠诚,“生时尽忠,死后尽孝”。通过对将军墓地的参观,队员们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深深的洗礼。
离别在即,队员们那一张张黑不溜秋的脸上露出了依依不舍的表情,车子开动了,队员们挥手告别,车窗外乡亲们提着礼物,站在车后,目送队员们凯旋。
“共青坝”竣工了,简单的“共青坝”,不简单;平凡的“共青坝”,不平凡。华水学子在这里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作出了贡献,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