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酷暑正在渐渐消退,夜色笼罩下的郑州愈发显得迷人。7月13日傍晚,在经过近两月的精心准备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社会实践队队员们终于踏上了列车,开始了社会实践的征程。
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后,7月14日下午,队员们顺利抵达了凯里市火车站。刚出火车站,实践队员们就远远的见到“热烈欢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师生”的横幅,原来是我校2004级毕业生王桂学姐(现工作于丹寨县水利局)和排调镇党委副书记潘世军从百里之外的排调镇赶到凯里市来迎接队员们。在安排好托运的物品后,队员们便匆匆驱车赶往丹寨县。一路上,车外不断飘来泥土的气息和农作物的清香,明净的排调河更如同一条银白色的腰带环绕在重山的腰间;车里,队员们兴致极高,谈笑风生,引吭高歌,到处弥漫着欢乐的味道。抵达丹寨县后,实践队连夜驱车赶往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丹寨县排调镇小学。
初来排调镇,队员们都被这里美丽的风景深深的迷住了。早晨起床,只见山涧云雾缭绕,山顶朝阳闪亮,相映成趣,有如人间仙境。木质结构的吊角楼一排排、一座座,镶嵌在山腰,古朴自然,让人觉的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民族风情的服饰,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以及时不时飘来的苗歌和芒筒芦笙声令队员们陶醉其中。
7月16日上午,在镇远程教育站的统一安排下,排调镇各村寨受资助学生陆续来到了排调小学。学生们的情形让队员们感到震惊:孩子们一个个或背或挑一个与体形很不相称的大包,瘦小的身躯上紧紧裹着一层早已被山间雾水打湿的单衣。许多孩子头发零乱,发端眉梢挂着雾气凝聚形成的露珠,长途奔波的疲倦爬满脸庞,一个个用怯生的目光看着队员们。经过与党早小学带队的魏老师交谈队员们了解到,党早村离排调小学有20多里的路程,他们是早上5点多钟集合出发,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才赶到这里的。接下来,实践队员们为孩子们安置床铺时,又再次被震惊了:许多孩子只带来了一个被褥和几件破旧的衣服,有的竟然只带一个床单,在硬硬的木板上铺下后就再也没有盖的东西了。队员们见到一个叫王向来的同学,他带来了一个旧旧的床单和两件很小很皱的衬衣,一打听才知道他家里实在很穷,家里仅有的用来铺盖的就是两床棉被和一个被单,他这次带走的被单是家里仅有的一件用来过夏用的。在女生宿舍,在为孩子们整理床铺的时候,一位女队员忍不住哭了起来,引得一屋子的女生都哭了起来。队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7月16日下午,排调镇各级领导与全体实践队员召开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师生赴排调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在一番短暂的相互介绍后,由排调镇党委书记韦永儒具体而详尽的介绍了排调镇的基本情况。
排调镇位于丹寨县东南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兼有汉、苗、侗杂居的少数民族乡镇。全镇辖37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寨,总人口2471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32%,少数民族人口占85.1%。
排调镇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段,地貌为中低山谷,海拔落差大。地表山脉纵横,河谷深切,垂直落差大,加上降雨充足,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7%,林业资源丰富,以材林为主,经济林次之,其它杂木林、药材和野生动物也很多。
排调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风情古朴淳浓,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一个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是世界锦鸡苗聚集的中心,地处苗疆腹地,苗族同胞多,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美,是“锦鸡苗族文化”之乡有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桥,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其民间蜡染工艺素有东方第一染的美誉。目前,排调的锦鸡舞、蜡染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排调镇旅游景区也很多,境内有猫鼻岭、牛角山省级森林保护区、排调河省级风景区、泡木山、望乡台等自然景点。
文教方面,目前排调有初中1所,完小8所,初小7所,10个教学点,中学在校生1247人,其中女生占35.3%,小学在校生2347人,其中女生占39.2%。全镇7—12岁学生入学率99.64%,青壮年非文盲率98.5%。
据韦书记介绍,目前排调镇交通、通讯条件落后,干部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等方面的问题等严重制约着该地的发展。教育方面,学生入学就读困难,学校教师、宿舍、教室等缺口较大,前景堪忧。卫生方面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农民看病难问题普遍存在。
目前,排调镇正致力于民族旅游业的开发,充分保护开发好锦鸡文化、蜡染文化,充分开发猫鼻岭省级森林公园、岔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原始森林牛角山、马劲坳库区等旅游资源,将刘家、也改、远景、麻鸟等民族村寨建成旅游村寨,将排调建成一个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乡镇。
队员们与乡亲们在一起
仙境般美丽的地方
求知----他们的最大愿望
牵手西部、共同成长
外教也加入了捐助 积极准备、全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