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做客华水微言大义达人讲堂
供稿:党委学工部      |  编辑:刘春杰    日期:2021年04月16日

4月13日晚,第69期华水微言大义达人讲堂在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河南省博物院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马萧林博士应邀做客华水微言大义达人讲堂,为华水师生带来《追寻文明足迹 坚定文化自信》主题讲座。校长刘文锴对马萧林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宾主双方进行了热情会谈。学生处处长曹震主持本次讲座。  

马萧林围绕五千年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历程、中华文明起源认识的新格局、中华文明起源的未来探索方向和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展开讲座。带现场观众穿越历史,深入了解、学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他表示,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精神领域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考古研究更有助于我们追寻文明的足迹,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马萧林为现场学生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四个内涵、三个特征与四个构成,提出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与国外的相关古文明发展的对比比较,从地理空间等方面加以说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与文物,说明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过程。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加强考古、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奠定了今天我们成功的道路,中华文明灿烂的成果使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历史观,从近代史,党史和新中国史等中华文明史中分析演变机制,探究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坚定道路自信;通过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形成文化自信。

讲座的最后阶段马萧林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对火爆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的感想与总结,并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气氛热烈。(党委学工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