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在“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上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现场
(摄影:龙腾云)
5月2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书臣出席备课会,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有关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负责同志以及专兼职授课教师等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主持备课会。
与会同志集体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19年上辑)》。“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风险挑战”专题组组长霍贺老师和“一带一路:从总体布局到走深走实”专题组组长吴娜老师,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互动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说课。与会同志围绕如何讲好这两个专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听了“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风险挑战”专题说课后,王清义作了发言。王清义指出,这一主题,无论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还是教学方法看,都符合中央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都紧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结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有针对性、实践性,课程准备比较充分、比较好。
王清义表示,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时代性、政治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讲好形势与政策课,重点要讲出“形势感”和“政治味”。讲出“形势感”,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就是要围绕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重大事件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讲出“政治味”,就是要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是什么”,分析“为什么”,回答“怎么办”。
就讲好“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风险挑战”这一专题,王清义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从历史的维度,讲好中国共产党历代领袖都非常重视忧患意识和风险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央离开西柏坡,毛主席提出了“进京赶考”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我们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历代领袖都非常重视忧患意识和风险防范。二是要从现实的维度,讲好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忧患以及如何进行风险防范。应重点讲好如何避免陷入三个“陷阱”。第一,从经济社会角度看,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讲清楚如何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围绕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讲清楚我们党和国家的应对策略。第二,从党和国家政府层面看,如何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要围绕如何避免公权力遭到公信力质疑,讲清楚在发展过程中怎样巩固“执政根基”问题。重点讲清我党是如何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第三,从国际社会秩序方面看,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讲清楚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构建良好国际环境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新崛起的大国与现存大国的关系问题。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曾表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讲这个问题,就可以引出中美贸易战问题。我们要在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用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书臣对本次备课会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参与本次集体备课会的领导教师,很用心、很用力、很用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一,王书记的发言,站位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强,很有见地,很受启发。第二,两位组长的说课,教学目标明确,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支撑详实,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第三,本次集体备课体现了“智慧集中”、“信息共享”、“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等特点,收获很大。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讲课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正确,方法要科学。教师要把“形势讲明白,政策说清楚”;要使学生“明白形势,清楚政策”。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对与会教师提出了要求。他希望有授课任务的教师,按照王书记、马书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丰富教案,努力把每一堂形势与政策课,都打造成学生喜欢、学生受益的“金课”;希望未承担课程的教师,要按照讨论意见,加强学习,积极准备,争取做到“一专多能”,都能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把形势与政策课办好、讲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