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喜获铜奖
(校团委 供稿)
近日,从团中央传来喜讯,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上善若水·暖童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喜获铜奖。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自2013年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开展支教及志愿扶贫工作以来,秉承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华水精神,在支教之余努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母校与服务地的联动作用,坚持志愿服务工作的项目化、制度化。“上善若水·暖童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是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重要爱心助学项目,由支教团及服务地团县委共同筛选资助学生,我校团委进行组织宣传,号召校内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自愿对贫困儿童开展资助,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此项目在我校第二届研支团规划并初期实施下,于2015年5月正式启动并发放第一批助学金,完成首次资助。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此基础之上对项目加以完善,扩大资助范围及影响力,使得第二批资助金额达到一万余元,受助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力度进一步增大。
据悉,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有来自全国38个省级赛会单位的申报项目5509个,经过组织申报、省级评审、全国评审、社会公示,表彰金奖项目100个、银奖项目400个、铜奖项目500个。
我校召开女工委员工作总结交流会
(校工会 李冰荔 供稿)
1月14日上午,我校女工委员工作总结交流会在花园校区文体活动中心一楼会议室召开。校工会主席张加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工会副主席王艳芳,校女工委员、各分工会女工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工会女工委主任武兰英主持。
武兰英主任对我校2015年女工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6年女工工作计划及设想进行了通报,并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王艳芳副主席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我校女工工作和各分工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好特色工作做了具体指导。各分工会女工委员对本单位2015年女工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针对我校2016年女工工作计划和设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还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女工心理健康的疏导、压力的释放;大龄女青年婚恋难问题;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夫妻和谐、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继续坚持女工专项检查、女工大病保险和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
张加民主席总结发言。他首先对我校2015年女工工作给于充分肯定,感谢女工委员的辛勤付出。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工作,他强调:女工委要发挥好联系学校与女教职工之间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握党政所急和女教职工的职能定位;女工委要带领广大女教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发展中建功立业;女工委要服务好女教职工,维护好她们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促进平等发展;女工委在工作中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活跃基层、见效基层,要把送温暖活动落到实处,普惠到每位教职工;女工委要带领女教工做好家庭美德的传承,为学校发展创建稳定和谐的环境。
我校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
(软件学院 吴文红 供稿)
近日,我校首届“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决赛在花园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校团委和软件学院联合举办,从组织动员到决赛评审历时两个多月。大赛共收到作品34件,涉及近十个学院。校团委书记祁萌和软件学院院长刘建华莅临决赛现场并担任评委,担任评委的还有校团委、软件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相关领导和专业老师。
决赛现场,参赛选手展示作品,汇报作品主题创意的研发过程,并针对评委的提问进行了答辩。评委对参赛作品的“原创性、先进性、实用性”充分交流意见,并结合同学们的现场表现进行了综合评定。最终,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的刘帅团队、软件学院的张晓晓团队获得程序设计类一等奖;水利学院的田磊团队获得设计创新类一等奖;软件学院的苗翔宇团队、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松波团队获得数字媒体类一等奖。大赛还评出了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本次大赛征集的作品分为三类:程序设计类、设计创新类和数字媒体类。大赛要求参赛作品以“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为主旋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学生知识面。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少非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也踊跃参与,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提交了极具特色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能够跨学科、跨领域和学以致用的良好素质。这次大赛也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缩影,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了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展现了同学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积极性,锻炼了同学们实践动手能力。
新校区12#、13#学生宿舍楼主体工程顺利开工
(基建处 赵培富 供稿)
1月13日上午,随着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新校区12#、13#学生宿舍楼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由河南水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河南新恒丰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工期180天。
12#、13#学生宿舍楼由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框架结构,六层,建成后可容纳1800多名学生住宿,竣工后将进一步优化两校区的办学结构,更好地改善新校区学生的住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