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青网记者再度深入我校,对孟瑞鹏先进事迹进行调研采访。继3月5日刊登《给雷锋点赞为英雄送行 学习孟瑞鹏是对英雄最好纪念》之后,5月14、5月15日,中青网先后发出三篇文章《跳水救人大学生孟瑞鹏:世界真的可以因你而变!》、《侠男炼成记:还原救人牺牲大学生孟瑞鹏的成长史》、《舍己救人孟瑞鹏:他像流星照亮夜空》,对孟瑞鹏的先进事迹、成长经历和崇高精神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后有近500家门户网站全文转载。现转发如下。
跳水救人大学生孟瑞鹏:世界真的可以因你而变!
中国青年网郑州5月14日电 (记者 王文坛 苑中华 暴英霞) “妈妈,瑞鹏走了——有我!我们今后就是您的瑞鹏!”5月10日,郑州,母亲节主题音乐会,配乐诗朗诵《大义凌云·感念孟瑞鹏》接近尾声,当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学生高喊着“妈妈”,哭着与见义勇为英雄孟瑞鹏的母亲关翠景相拥时,台下哭声四起;继而,掌声雷动……
知冷知热,他是父母跟前的大孝子!
我始终认为,唯有最艰苦的等待,最艰难的坚持,以及最崇高的坚守梦想,才值得获得最经久不息的掌声。所以,请允许我在我的首映之前,铺一条长长的荆棘路,然后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向成功。——孟瑞鹏
一转眼,孟瑞鹏去世两个多月了。
在家里的每一天,只要一闲下来,父母总会睹物思人:
瑞鹏给家里做的最后一顿饭,给奶奶洗的最后一次脚,最后一次下地干活儿,最后一次打扫院子,最后一次伺候生病的姥爷……
一个场景,一个物件,甚至一个细节,都可能勾起二人的甜蜜回忆,紧接着又是无尽的悲恸和忧伤。
在母亲关翠景的记忆里,瑞鹏从小非常懂事,八岁就学会了蒸馒头做饭,记事儿起没挨过一指头,“刚上学的时候,一毛钱零花钱都供应不了,他从来不哭也不闹。”
“孩子心细着呢!”父亲孟现杰说,孟瑞鹏小时候,家里开过馒头铺,屋里的门槛儿高,村里的老人来买馒头,每次瑞鹏都搀着出来进去,生怕一不小心被绊倒。
孟现杰最怀念小时候给瑞鹏讲故事的场景,从三国人物到成语故事,他都听得入迷,“尤其是夏天的晚上,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知道的故事讲完了,回来翻翻书,接着再讲。”
最让他俩感到自豪的,是小时候瑞鹏的优异成绩,“奖状贴满了满满一面墙。”
后来慢慢长大了,洗衣、做饭、干农活儿,打扫卫生、伺候生病的老人……只要瑞鹏在家,家务活儿从不让父母插手。
不仅如此,孟瑞鹏上大学时非常节俭,暑假打工赚来的钱,自己舍不得花,每次回家,要么给80岁的奶奶捎点好吃的,要么给患高血压和支气管炎的父亲买药。
“俺这个孩儿啊,孝顺着呢!”孟现杰说。
感恩懂礼,他是乡亲眼中的好青年!
侠是一种灵魂。侠懂得为了天下和平而行侠仗义,侠尊重自己的爱也尊重别人的爱。……侠宽容,所以才有仰天一笑的潇洒;侠博爱,所以才有顶天立地的英雄。 ——孟瑞鹏
在焦孟夫不少村民眼里,孟瑞鹏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孟焦夫村中心小学教师孟令礼至今还记得,孟瑞鹏在那里上学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因患小儿麻痹走路不方便,瑞鹏经常搀扶他行走,还天天用自行车推他上学放学。
“这孩儿家教好,知礼懂礼,平时见到长辈儿,不笑不说话,叔伯大爷什么的,该叫啥叫啥,大家都很喜欢他!”孟令礼说。
和瑞鹏住对门的刘大妈,去年孙女的学习机坏了,她问孟瑞鹏会不会修,瑞鹏答应帮忙,跑到濮阳修好了交给她,后来她知道了原委,问花了多少钱,瑞鹏一笑了之,一分钱也没要。
2013年年初,焦孟夫村进行饮水工程改造,打井队承诺打一眼130米的深水井,实际只打了90米,抽上来的水有很多泥沙,根本不能饮用。
寒假在家的孟瑞鹏,说动村干部一起去找打井队负责人,几经交涉,对方终于答应另选井址,又打了口130米的深水井,“村民现在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
焦孟夫村西有条贾午支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
去年暑假回家,孟瑞鹏代表村里和化工厂交涉,屡次碰壁之后,他找到村干部孟修银,建议联合沿河各村,一起找县环保局讨个说法......“他一个小孩儿,能操心村里这些事儿,了不起!”
正因为此,孟瑞鹏救人牺牲的噩耗传来,很多人禁不住失声痛哭。
大家不约而同赶到孟瑞鹏家里,有人烧锅、有人做饭,还有人负责打扫卫生,帮助料理后事。
追悼会那天,全村老少爷们儿出动,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为送孟瑞鹏最后一程……
上进谦和,他是师生佩服的真君子!
施与受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对这个世界付出多少爱,生活也回报给你多少快乐。助人的双手比祈祷的双唇更加神圣和高尚,当你帮助别人使其获得快乐之时,自己也能得到爱的回报。 ——孟瑞鹏
在孟瑞鹏事迹展览馆里,有辆电动车格外显眼。
老师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辆车是孟瑞鹏大二时花600多块钱买的,以解决班里同学的外出之需,对于一个每月生活费仅500元左右的学生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况且是暑假打工挣来的钱。
班里不管谁有事,拿起钥匙就走,电瓶还都充得满满的。
在同学们眼里,孟瑞鹏是“侠男”,也是“暖男”!
他是班长,军训时陈新同学的脚崴了,是孟瑞鹏背他去的卫生院;大二那年任炳旭同学失恋,是孟瑞鹏陪他爬的登封棋盘山;谁家里遇到了难事儿,只要能做到的,他都会尽力去办;谁心情不好,他又是第一时间发现,不动声色找他(她)聊天……
在郜若愚同学看来,孟瑞鹏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是个好人,更是位君子,尤其特别上进,不管是学武术还是考驾照,也不管是背古诗还是读名著,还不管是考四六级还是计算机,作为班长,他的成绩一向不错,还几次获得奖学金。
不仅如此,一向有儒雅之风的他,因国学素养超乎寻常,名言警句、古文诗词,谈话间张嘴就来,有同学拜服之极,遂赠他“孟子”的美誉。
刘陈霞同学说孟瑞鹏,“他非常正直善良,非常细心,关心班上每个同学,他把每个同学都放在心上,爱打抱不平,喜欢笑,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都能很乐观地去对待。”
在学校,孟瑞鹏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不论唐诗宋词,也不论豪放婉约,尤其是古典名著,如《三国》、《水浒》,只要是正能量的经典名著,他都爱读。
而且,凡是别人不愿去做的苦差事,孟瑞鹏总会第一个抢着去做;凡是大家明争暗抢的好事儿,不管是入党还是助学金,抑或是实习的机会,他总会礼让三先。
看新闻,析时事,记摘抄,写日记,打长拳,练长剑,背古诗,读名著,学毛笔字……
所有“90后”大学生中,尤其“手机控”的年轻一代,孟瑞鹏的这些爱好,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却足以看出他异于常人的学识和品味。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是同学跟孟瑞鹏常说的口头禅,也是孟瑞鹏性格人生的最好写照!
见义勇为,他是朋友心中的大英雄!
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急的时候,没有时间去迟疑。在未来的岁月里,面对压力不知所措时,我们都应面对现实,迎向战斗。 ——孟瑞鹏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荣四海,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爆火,同学之间经常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有一次,室友们又掀起论战,“中场”休息,有人问躺在床上的瑞鹏,“不见你吭声啊,你对这个问题啥看法?”
孟瑞鹏呵呵一笑,“我觉得讨论这个很可笑,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遇见老人倒地,当然要扶了!”
事也凑巧。
2015年元月,学校放寒假的前一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开水房附近,一位提着热水壶的老大爷,不慎失足摔倒在地,看情形有些危急。
不少学生见状围拢过来,七嘴八舌提建议,却没一个人把老人扶起来。
孟瑞鹏和同学恰从此路过,见壮就要去扶,这位同学下意识地拉拉他的衣袖,“看看兜里,有钱了再扶!”
孟瑞鹏一把甩开胳膊,径直把老人扶了起来,还关切地问:老大爷,伤着没?
老人抓住孟瑞鹏的手,“小伙子,你是哪个院的,叫什么名字?”
“我上课去了!”孟瑞鹏向老人挥挥手,跑步而去……
孟瑞鹏素有侠义之名,他最崇拜《三国》中桃园结义的刘关张。
听说孟瑞鹏因为救人英勇牺牲,同学们悲恸却不感到吃惊,“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孟瑞鹏一定会站出来、跳下去,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一点最难能可贵!”
心怀天下:他是志向高远的实践者!
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历经很多事,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对不能丢,一样是理想,另一样是良心。——孟瑞鹏
薄薄的棕垫,干净的桌椅,简洁的柜橱……
自孟瑞鹏牺牲的那天起,位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校区的宿舍一直保持着原样。
“与同龄人相比,孟瑞鹏的文学造诣和国学造诣都很深,写的东西不长,却富含哲理,让人读起来深受启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荣四海说,孟瑞鹏有随手写、随手抄的习惯,有了什么感想或触景生情了,他会马上记下来。
说话间,荣四海信手从孟瑞鹏的学习桌上拿起一张“废纸”,却发现是孟瑞鹏生前写的《顿丘人说顿丘》(清丰县的古称)草稿,其中这样写到:“清丰工农文化产业规模尚未完全形成,基础还很薄弱,清丰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政府当好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人民走向富强之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自己的特色......”
“不是我偏爱孟瑞鹏,大学生对发展有这样觉悟的、对家乡有这样感情的,真不多见!”
说完,荣四海随意拿起另一纸片读了起来,“只有真正心系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势在必行!我也相信,当改革成功之后,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将再度立于世界之巅!”
“你看,是不是很精彩?”荣四海说。
在不少师生眼里,文武兼修的孟瑞鹏,外柔内刚,藏巧于拙,既书生儒雅,又豪迈侠义,既歉让随和,又桀傲固执,既胸怀坦荡,又脚踏实地,实在是“90后”青年中难得的才子、勇士及行者,是一个有理想、有骨气、有担当的好青年。
“他一直就是那样的人,正义感、道德感都很强,不熟悉他的人会觉得他另类,他太理想主义,但他就要一点点做给你看,用行动告诉你,世界真的可以因你而变,变得越来越美好。”好友许志成如是说。
侠男炼成记:还原救人牺牲大学生孟瑞鹏的成长史
中国青年网郑州5月14日电 (记者 王文坛 苑中华)儿子走了,房子空了;麦子抽穗,地里也没什么活。可即便是缝补洗涮、闲嗑遛弯、没事找事做,孟瑞鹏的父母也不愿在家里坐着。因为一旦闲下来,睹物思人,他们自然会想儿子;一想儿子,眼泪就唰地流下来……
“孝子之乡”
清丰在河南的东北角,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
县名的由来,缘于隋朝当地一位名叫张清丰的孝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目前以孝子为名的县,全国仅有清丰一个。
据说,张清丰是个卖烧饼的,每天打出来的第一炉烧饼送给父母吃,每天庙里的第一柱香总是他为父母烧的,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母亲死后,他在坟旁垒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饭前向母亲祭奠罢,自己再吃。
孟瑞鹏所在的孟焦夫村,在清丰县城西南十公里外,位置偏僻,民风淳朴。
这里是黄河古道,在孟瑞鹏出生前,村外仍是一片黄沙,不能种粮,只能种些抗旱的槐树,农民辛苦忙活一年,最多得个温饱。孟家祖祖辈辈务农,到孟瑞鹏的父亲孟现杰这一代,因为姊妹多、负担重,家里更是一贫如洗。
孟瑞鹏的爷爷脾气暴,却为人仗义,爱讲道理,在村里威望极高;奶奶虽说不识字,却也是个热心肠,性格好,人缘也好,村里人也很敬重她。
孟现杰姊妹六人,相互都处得很好,对父母也非常孝顺。
谁家做了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端给父母;谁从外面回来,总会给老人带些礼物。
老父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临终前住院,躺在床上出不了气,姊妹六个轮流值守,用后背撑着后背,让老父亲坐着,硬是挺了六天七夜,直至去世。
“瑞鹏是个孝顺孩子,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孟现杰说。
“百年武村”
附近几十个村子,甚至整个韩村乡,唯独孟焦夫村尚武。
据老辈人讲,清朝的时候,孟姓、任姓、张姓三位先祖,从外边学来“少林罗汉大洪拳”,从此师徒父子,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孟瑞鹏的父亲孟现杰告诉记者,“少林罗汉大洪拳”算是少林拳的一种,包括武术、器械、单打、对练等,共100多种套路,既能防身健体,在旧社会,也算是个活命的营生。
所以,过去每到农闲,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练武场,处处能见练武人。
据孟现杰介绍,他父亲练过武术,年轻时为生计还曾走南闯北;他们兄弟四个,小时候也都练过武术,只是没打把式卖过艺。再后来,到了瑞鹏这一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爱习武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瑞鹏他们算最后一代,再往后就没人肯学了。”
“瑞鹏是独生子,当初让孩子习武,就是怕一个孩子娇生惯养,想通过习武磨练磨练他的性子,另外也想把孩子的身体练好。”孟现杰说,儿子瑞鹏8岁开始习武,跑步、压腿、学拳、扎马步都有,算不上精通,却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后来,孟瑞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联办的国际关系学院,在嵩山下的塔沟又学了两年。2013年在国际教育学院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孟瑞鹏凭借三路长拳,一举获得全院第三名的好成绩!
习武之人,多少还会有些侠义之风、尚勇之志。
在母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孟瑞鹏素有“侠男”之称。同学眼里的他,性情儒雅却不柔弱,性格刚强却不好胜,与同龄人相比,确实多了几分成熟和稳健。
朋友们都说,这主要是他坚持习武的功劳……
耕读之家
三个堂兄堂姐,加上孟瑞鹏,孟家一连出了四个大学生。
——这在小小的孟焦夫村并不多见。
更多同龄的孩子,不到中学毕业就辍学打工:混得好的,早买上了汽车、盖上了楼房;混得不好,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和泥,一年也弄个三五万块钱,娶媳妇养家绰绰有余。
孟现杰家有五六亩地,农闲时夫妻俩打点零工补贴家用,供瑞鹏一个人上学勉勉强强,尽管平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
“只有考上学,孩子的命运才能改变,一家人才有希望。”孟现杰说,当初他的父母都不识字,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再苦再难,也坚持让孩子上学,“除了大姐,我的两个哥哥都读了高中,我和弟弟都读了初中。”
孟现杰至今还记得,当初他大哥二哥上高中,每周都从家里带一篮子高粱面窝头,背到学校当干粮,“那时候还是生产队,这些高粱面窝头,还是父母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前有车,后有辙。
生活艰难,孟现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瑞鹏身上,不仅供他上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送他到好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后来还不惜花高价送他到内黄一中复读,“瑞鹏也比较争气,小时候学习也好,在学校得的奖状,贴了整整一面墙!”
“孩子知道家里不易,从小都懂事,一毛钱也不乱花。”孟现杰说,上大学以后,为减轻他们的负担,一有机会瑞鹏就会出外打工,“他经常跟我说,等毕业能挣钱了,坚决不让俺俩打零工,他跟贝贝在郑州买房,把我跟他妈接到城里,帮他看看孩儿就中了。”
正说着,孟现杰突然停了下来;继而,哽咽声起……
舍己救人孟瑞鹏:他像流星照亮夜空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暴英霞 苑中华)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许多母亲都收到了儿女的祝福,而孟瑞鹏的母亲却再也收不到儿子送给自己的祝福了。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五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校区绿草如茵、鲜花满地、水波荡漾,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校园里来来往往。这个校园中,却再也觅不见孟瑞鹏的身影。
今年春节,他用他惊人的一跃,托起两个落水小女孩儿的生命,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一个绚烂的年纪。
孟瑞鹏,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孟焦夫村人,1991年12月25日出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法语地区方向)大三学生。今年2月26日,大年初八,去西赵楼村探望女友的孟瑞鹏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人工湖中,救起两个落水的小女孩,而自己却牺牲了生命。如今,孟瑞鹏已经走了两个多月,他的事迹依然在老师、同学、乡亲们间传颂,感动着无数人。
孟瑞鹏像一个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他是勇于担当的90后代表,他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为这个讨论“扶不扶”的社会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他身上有很多个标签,小孟子、侠客、暖男、大哥……这不仅是一个个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一个文武兼修、颇具正义感和侠义心肠的孟瑞鹏。
君子孟瑞鹏的书单
照片上的孟瑞鹏带一副眼镜,帅气英俊,儒生气十足而又有几分侠气。在他的世界中,有孔子、孟子、岳飞,有唐诗宋词,有武术。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时事政治,胸怀天下,有理想有抱负。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孟瑞鹏展览馆中,有一把折扇,扇面上是孔子、孟子、颜回等人的画像,还有六个字--“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六艺。孟瑞鹏时常对同学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太需要发扬光大了,我们这一代要承担起这一责任。
孟瑞鹏读书很多,书架上的书会不定期地更换。在他的书架上,有《孔子》、《道德经》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有《亲爱的安德烈》、《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士兵突击》、《俞敏洪全集》等青春励志书,还有一本《三国演义》,同学任炳旭说:“这本书已经被他翻烂,从中间断开了。”
孟瑞鹏看书,不仅仅是看,还会做笔记、做摘抄,在一些书的空白处,还会写上自己的见解。女友卢倍倍知道,他喜欢写东西,而且是随手写,有些会给她看的,有些则不会。
“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梨虽无主,我心有之”,一句句精彩摘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君子孟瑞鹏。
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再写日记,而孟瑞鹏则留下四大本日记,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文字。在这些文字公布出来后,卢倍倍一点也不惊讶,因为她觉得他是会问自己“十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问题的人,是会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信的人,是会写出“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决不能丢:一样是理想,一样是良心。”这样语句的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荣四海说:“与同龄人相比,孟瑞鹏的文学造诣和国学造诣都很深,写的东西不长,却富含哲理,让人读起来深受启发。”
任炳旭回忆,在平时谈话中,孟瑞鹏经常说出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名言警句、古文诗词,而他常挂在嘴边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跟其他青年一样,孟瑞鹏还会在自己的床头写下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荣四海介绍,在孟瑞鹏的床头上,就贴着一副自己写的字--“挑战弱点、拒绝虚荣”。
侠者孟瑞鹏的为侠之道
孟瑞鹏从小跟着爷爷习武,上中学时曾中断过一阵。考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后,又开始练武。在一段武术考试视频中,孟瑞鹏身着黑色传统武术服,拱手抱拳,一套拳法行云流水、刚劲有力。
生活中,孟瑞鹏喜欢看战争、中国古装武侠类的电影,尤其喜欢看电视剧《亮剑》,崇拜李云龙那种正义感强、有男子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孟瑞鹏有一股大侠风范,在日记中,孟瑞鹏写道:“侠是一种灵魂。侠懂得为了天下和平而行侠仗义,侠尊重自己的爱也尊重别人的爱。……侠宽容,所以才有仰天一笑的潇洒;侠博爱,所以才有顶天立地的英雄。”
在生活中,孟瑞鹏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为侠之道:乐于助人、充满正义、勇于担当、孝敬父母……
同班同学宋俊达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孟瑞鹏的情景,当时新生报到,孟瑞鹏刚搬完行李在宿舍休息,他则拖着行李气喘吁吁地赶来,孟瑞鹏见状,赶紧让他坐下休息,听说楼下还有行李,“他直接从六楼跑到一楼帮我搬行李。我很感动,他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
在军训后的班长竞选演说中,孟瑞鹏说:“我不承诺能做到多好,但是我一定会尽量把班长做好。”同学任炳旭回忆,因为班里女生多,男生只有5个,他说要有一个男生站出来主持大局,他就是那个主动要担负起责任的人。
而他确实不负众望,担负起照顾全班同学的责任。男生叫他“瑞鹏”、“鹏哥”,女生喊他“班长”。
在2014年学校奖学金评选中,家庭不富裕的孟瑞鹏主动把名额让给其他同学,他说:“我是男子汉,我可以利用课余生活去打零工,做些兼职,能维持我的正常生活。”
由于国家助学金申请表格式要求很复杂,辅导员张军龙老师把各班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开会,教他们怎么做,然后再让他们教给其他申请的同学。“瑞鹏学会后主动找我说:‘老师我保证我班的同学都会按时把表格交上来保证不会做错。’”后来,张军龙才知道他是利用周末,在5号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帮法语系所有申请的同学填表格,从中午一直做到晚上六点多。
遇到老师有困难,孟瑞鹏也主动送上关心,与孟瑞鹏同专业但不同班的孙阳杰想起,一起上中国文化史的课时,老师脚崴了,当时他们上课在五楼,孟瑞鹏几乎每次都搀着老师上楼,背着有些偏胖的老师下楼,直到这门课结束。
对待自己的父母和乡亲们,孟瑞鹏孝顺、勤劳、细心、勇于担当。小时候,其他小孩儿都要1毛钱零花钱,懂事的孟瑞鹏看父母实在拿不出,就不再坚持要了。
长大后,孟瑞鹏每次回家,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都对父母报以微笑,从不惹爸妈生气。只要他在家,从不让身体不好的妈妈做饭。
孩子的上进也让父亲孟现杰很自豪:“孩子学习好,小时候光奖状都贴了一墙。”孩子的上进也让他印象深刻,上高中时尤其辛苦,“孩子头发都学白了”。
在焦孟夫村西有条贾午支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去年暑假回家,孟瑞鹏代表村里和化工厂交涉,屡次碰壁之后,他找到村干部孟修银,建议联合沿河各村,一起找县环保局讨个说法。“他一个小孩儿,能操心村里这些事儿,了不起!”
孟瑞鹏有一种家国情怀,在宿舍卧谈时,六个同学经常讨论美国霸权主义这样的话题,孟瑞鹏就会说:“中国人应该自强团结。”孟瑞鹏还和任炳旭约定,毕业后要一起当兵,去部队历练,之后做出一番事业。
在跳进冰凉刺骨的水中救人的瞬间,孟瑞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侠者,一个90后青年的勇气与担当!
暖男孟瑞鹏的贴心之举
孟瑞鹏被大家称为暖男,他总会在你需要安慰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总会做些让你感动的事。
2014年圣诞节,作为班长的孟瑞鹏为班里每位女生送去了苹果,给班里的女孩们送去一份惊喜,惹得外班女生羡慕不已。
班里同学谁有小心事,孟瑞鹏都记着,有空就找大家聊聊。同专业但不同班的同学姜静说,一般班长只负责班里的行政方面的事,不会注意每个同学的心情,而孟瑞鹏却都留意着,“记得他们班里每个人都被孟瑞鹏找出去聊过,问‘你最近怎么样啊,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
在同学孙阳杰印象中,孟瑞鹏人很随和,比较外向,爱笑、爱和人打招呼、谦逊。有一次她和另外一个女生吃饭,遇到了孟瑞鹏也在那里吃饭,孟瑞鹏就随手把帐一起付了。直到孟瑞鹏救人牺牲后,她才知道,原来他家也不富裕。这让孙阳杰想起之前的事,愧疚不已。
对自己的妈妈,孟瑞鹏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祝福。去年母亲节,孟瑞鹏给自己的妈妈写下深情祝福:“在这个一年一度属于您的日子里,让风吹走您的忧郁,让雨洗掉您的烦恼,让月亮带给您温馨,让亲情带给您快乐,让我带给您祝福。祝福亲爱的妈妈节日快乐!在没有我在身边的时候,希望您也能快乐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如今,这位英雄的母亲再也收不到儿子的来信了,但是,儿子的祝福却一直都在身边,鼓励她走出悲痛,开启新的生活,向儿子期望的那样,“快乐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以“孟”为舟 播撒社会正能量
在孟瑞鹏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施与受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对这个世界付出多少爱,生活也回报给你多少快乐。”
他对这个世界付出了大爱,用生命燃起整个社会的正气之风。
他的同学至今不相信他走了,一个学生夜里梦到他,“我在水中拉着他的手,把他救了上来”。同学刘昌说:“很奇怪,虽然我一直在做纪念他的活动,但我感觉他并没有离开,他只是去某个地方旅行了。”同学们和老师集体创作了诗歌《大义凌云--感念孟瑞鹏》,让孟瑞鹏的事迹和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在他离世后,学校派专人整理他的遗物,并专门建设孟瑞鹏展览馆,陈列他的遗物:他跳入水中前放在岸上的衣服、手机,他的书籍、日记,他练武用的刀和剑,他用打工挣的钱买的给全班同学使用的电动车,他的照片、各种获奖证书……
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五四青年座谈会讲话上,高度赞扬了孟瑞鹏的精神,“孟瑞鹏的事迹代表了当代90后大学生最美好的正能量,体现了当代青年的高度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孟瑞鹏的先进事迹应该广泛宣传,这种见义勇为的正能量应该大力传播。”
孟瑞鹏离世后,团中央、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以及团省委等先后授予了孟瑞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全国优秀大学生”、“河南省优秀大学生”、“河南省见义勇为青年”等称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2014级学生郭雪莉说:“我特别敬佩他,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今后要向他学习,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时,也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
在今年4月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发起成立了“孟之舟”志愿服务队,希望以梦为舟,承载英雄精神。
“孟之舟”志愿服务队宣誓词写道:践行瑞鹏精神,弘扬瑞鹏美德,开启孟之舟,播撒正能量,开展志愿服务,倡导良好风气。不畏艰难,竭尽所能,真诚奉献,无怨无悔,以自己的爱心志愿行动,让孟之舟成为青春之舟,温暖之舟,爱心之舟,光明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