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办好“乐听乐讲课堂”的有益探索——校党委书记、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海风教授做客“华水国学大讲堂”
供稿:      |  编辑:龙腾云    日期:2014年10月17日

校党委书记、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海风教授以“国学尚水——人水情缘”为主题做报告

华水国学大讲堂专题报告会现场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校有关方面与大学生社团的联系、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我校大学生社团“尚水国学社”的邀请,近日,我校党委书记、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海风教授做客“华水国学大讲堂”,以“国学尚水——人水情缘”为题做中华水文化专题报告。水文化研究中心、校团委的指导老师以及自愿参加的学生共400余人聆听了报告。讲座由尚水国学社主席、我校机械学院2013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黄晓丹主持。

    专题报告前,朱书记详细介绍了我校首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鼓励我校所有社团和大学生都要善用资源,主动与机关、学院、科研机构等校属各单位对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问题意识,树立科学精神,提升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号召校属各单位和教师,积极响应学生社团的要求,竭尽全力满足学生社团的愿望,努力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的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要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被动听”报告向“主动听”、甚至“强烈要求听”转变,努力形成“学生乐意听、教师乐意讲”的良性互动机制。

    朱书记的报告共分“国学的内涵、国学与水文化的关系、水文化的启示”三个部分。

    朱书记首先从国学的定义切入,认为狭义的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史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由于中国科技文明源远流长,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医学,诞生了诸如“四大发明”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众多科技成果,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自然科学体系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朱书记结合《诗经》、《说文解字》、《道德经》和《唐诗》以及其他生动的例子,从以水造字、以水喻理、以水为镜、以水传情四个方面论述水是文化的精灵,国学就是尚水的国学,水文化是国学的精髓,并重点讲解我校60周年校庆时陈雷部长选赠骆宾王的五言律诗《咏水》的深刻背景和特殊寓意。朱书记强调我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水文化”传承创新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要紧紧围绕“水”做文章。要把“水文化”、“水科学”做足、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水文化思想,细致梳理,广泛传播,发扬光大。另外还必须“挹上善”,行大德大善之事,办利国利民之学,兴惠国惠民之业。

    最后,朱书记以自己写的三首诗——《黄河壶口瀑布感怀》、《雄哉黄河》和《小浪底咏怀》,勉励华水师生要有大气、朝气、锐气和豪气,要以水为师,学习水的品格,学习水的精神,学习水的智慧,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发扬“忠诚、坚毅、务实、奉献”的华水品格,自觉把我们个人的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把水文化与国学结合起来,树立大国学理念,“建一流特色大学,创一流办学业绩”,为建设“美丽华水、幸福华水、和谐华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朱书记的水文化专题讲座针对性强、知识丰富、拓展了思路,不仅是一次水文化的讲座,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激励。会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与会教师和学生社团有关负责人纷纷表示,会后,他们将积极实践“两个课堂”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此次水文化专题报告,使水文化研究中心与学生社团“尚水国学社”深度对接,是继9月29日下午全校大学生社团工作座谈会之后,探索“准确定位、协同联动、善用资源、勇于创新”育人机制的尝试。据悉,按照本次“协同联动”、“自选自购超市”式的课堂模式,“中华水文化专题系列讲座(共十六讲)”将于下周在龙子湖校区第二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踊跃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