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献良策 群策群力谋发展
——专题研讨班分组报道之六
编者按:为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巩固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抓实抓好“立行立改”事项的整改落实,7月11日,我校“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科学发展”研讨班正式拉开了帷幕。本次研讨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注重实效,包括开班动员、实地培训、分组讨论、自行研究、小组汇报、交流总结等环节。在分组讨论中,大家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分十个小组六个专题,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很多意见建议对于进一步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将第九、第十小组研讨情况报道如下。
日前,副校长尚宝平等26名干部教师在龙子湖校区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副校长王天泽等33名干部教师在花园校区资源与环境学院会议室,紧紧围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地研讨。
孟闻远教授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要求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认真学习焦裕禄的精神与情怀,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能否成才为基本尺度,心里想着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关爱他们的情感与素养,关注他们各方面的细微问题,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紧跟时代需要提高育人水平。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教书育人,也包括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的每一名职工,都是人才培养过程这台“大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都有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学校与国家负责。学校要做好育人工作的宏观设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对育人工作的考核也要跟得上,努力形成“激励、提高、再激励”的良性循环。
金栋同志认为,学生工作、育人工作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开设新专业时,要进行充分调研,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也要密切配合。
刘建华教授建议,要明确“育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还是礼、义、仁、智、信。“协同育人”,一是协同联动,一是分工负责。协同育人是系统工程,要进行顶层设计,包括进一步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方式、方法等。
向明森教授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热爱本职工作、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辅导员、导师、教师都要和学生多接触,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育人工作。
庄晋林教授认为,教书育人需要各部门协调,难度很大!建议成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调小组开展工作。学校进人不能仅看学历,还要考察其责任心等。应增加班导师的数量,打破一班一导师的制度约束,一个班导师可带多人,以缓解人员紧张;要给班导师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同时加强考核。
李秀丽教授认为,讨论本课题很有现实意义;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全员协同。首先需要把育人的概念搞清楚,不仅包括“德、智、体……”,还需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全员育人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有效运行。
洪岩同志认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切实把它运用到工作中,时刻关心学生、时刻爱护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校存在、发展的根本。
宋凯果同志认为,在育人过程中,全体老师都要有责任心,要把学生装在心里;教师也要时刻进行自身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坚决反对“四风”;要实现协同育人,需各部门以大局为重、不能仅考虑各自部门的利益;对于大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
李秀芹教授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全员育人要求老师都要有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学校要有机制引导,使老师们心甘情愿地、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全员育人工作当中。协同育人,学校内部做好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用人单位的力量。
吴文红教授认为,全员育人非常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辅导员和专职任课教师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互通信息。
海燕教授认为,做好育人工作,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相互脱节。
王峰教授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实际就是要解决好合作与分工的问题。关键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要建立联动机制;要明确专业课教师上课期间要不要讲德育方面的内容。
吴慧欣副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社会责任感等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协同育人” 不仅仅是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还包括学校和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协同,因为协同育人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就业情况来评价;“全员育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充分利用领导、老师的各种资源。同时,各学院务必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能年年一个样。
李彦彬教授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在当下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在育人机制方面还存在问题、还需要提高和改进。协同育人需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权、利,需要理顺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像焦裕禄心中装着群众那样,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
李伟同志认为,协同育人不仅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优化组合更重要。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使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要强化“招生、培养、就业”与“社会需求”联动机制建设,这是“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万明同志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核心是内部的协调问题。建议学校成立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以便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要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合作,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再上新水平。
陆桂明教授认为,虽然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与以前也不太相同了,但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旗帜永远不过时。我们要把它当做一种幸福观,通过焦裕禄精神来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园。
尤琪副教授认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用它来激励大家,进一步做好学校的育人工作。
曹玉贵教授认为,全员育人一直在做,协同育人提的少。关键要建立机制,比如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育人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单靠管理人员或任课教师都是不行的,需要教师、领导、部门协同努力。
毕雪艳教授认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这一命题的提出,非常及时;责任心、奉献精神、对学生的爱心等对育人非常重要;班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如果能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开展育人工作。
黄志全教授指出,目前学校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协同不到位,体制机制不舒畅,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每个人都要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意识,真正树立“办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营造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实实在在为教师和学生做点事。
李永乐教授指出,学校号召党员干部持续、深入、持久学习焦裕禄精神,非常必要。我们要认真领会焦裕禄精神、切实践行焦裕禄精神,着力为教师营造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成长环境。
邱道尹教授指出,育人不是一个部门、学院,或者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校教职工、全校各机构各部门的事情,大家都要用心、用情。目前,本科学生实训条件还有欠缺,尤其某些新办专业的实验设备还有缺口,部分工科专业实验设备有些陈旧、老化,急需更新。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曹德春教授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堂多媒体教学,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区、宿舍区要规范停车,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肖新华教授指出,营造育人环境,要把握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目前,我们在教学硬环境、教师生活环境、学生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学校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反映的问题(包括在微博、在畅民意促发展栏目反映的问题),要竭力避免“反映后无回音、有回音了不解决”现象。
李志萍教授指出,营造健康、友好的育人氛围,需要管理服务部门协调配合好;需要解决好教师、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好影响学生学业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好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小桃教授指出,学校给学生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给教师怎样一个教学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各职能部门要真正沉下身子解决上述问题,并要保证解决问题的实效。
魏义长教授指出,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及早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早进实验室,早接受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
潘纪顺教授指出,随着研究生二级管理体制的完善,应考虑研究生学习、研究场所,解决好研究生住宿问题;尽快制订实验设备共享(尤其是大型研究设备共享)规范,保证设备使用效益。
邵坚教授指出,目前各部门之间协同不够,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不顺畅,需要下大功夫解决。
董金玉副教授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好实训中心。
焦红波副教授指出,目前,在育人方面存在两个不到位:育人观念、理念的理解不到位,育人协同政策落实不到位。为此,做好育人工作,一方面要宣传落实好学校文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找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诉求。
李有华副教授指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核心与关键是协同,我们一定要做好协同大文章,不仅观念与理念要强化,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联动协同。做好育人工作,不应忽视成人教育工作,这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乔敏同志指出,做好育人工作,不仅要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包括好的学习环境、就餐环境、生活环境等,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李权才副教授指出,要进一步理顺“招生、培养、就业与社会需求”的联动机制,探索并研究“培养质量与专业、招生规模”联动机制,落实好学生的创业、就业政策。
丁仁伟和孟治刚同志指出,学校制订学生发展、学院发展政策,不仅要做到充分调研论证,更要注重宣传落实;不仅要有长远规划设计,还要有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具体措施;既要注重采纳校内师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既要重点发展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还要积极培育、提升人文艺术等非优势学科专业。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一致认为焦裕禄精神是“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动力之源;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建议学校将“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起来,将焦裕禄精神贯穿到“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全过程;本着务实的精神,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全体人员育人活力,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