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作报告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大考主持报告会并作总结讲话

报告会现场
(摄影:龙腾云)
为推动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近日,我校特邀中国著名农业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作了题为《为了大地的丰收》的报告。全体校领导、处级以上干部、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和部分科研工作人员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校长、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大考主持。
茹教授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中国第一麦——矮抗58。讲述了他与小麦的不解之缘,回顾了三十多年来培育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等多个小麦新品种的艰辛过程,以及他与团队如何“为了大地的丰收”,不断培育出小麦优秀品种的过程。二、我国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形势。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形势,中国粮食生产量与需求量、中国口粮安全的确保量、中国的粮食战略,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并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三、品种创新的方向和进展。新品种是粮食增产的技术载体。良种是各种增产技术的核心,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面对粮食增产的需求和当前对品种的要求,茹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指出我们要从常规育种、杂交小麦、新核型品种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几个方面开展攻关。并以大量的图片和事实,向我们展示他的团队目前已取得的可喜进展。
茹振钢是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三十年来,茹教授和他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根据黄淮生态条件,围绕河南小麦生产特点开展小麦高产抗逆育种,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等小麦新品种,尤其是“矮抗58”,该品种成功地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高产性与广适性难以结合等小麦新品种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优质中筋、稳定性好等品种优势。截至2013年底,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增效170多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并创育的BNS小麦雄性不育系,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得到国家973、863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BNS型杂交小麦可较最好的常规品种高产增加200-300斤,有望在近几年普遍投入生产应用。2014年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茹振钢教授主持并完成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高校30年来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茹教授的报告话语朴实、视野宽广,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地分析对比,生动、客观地介绍了世界、我国以及我省农业发展的现状,阐明了小麦育种与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我校广大师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发展战略有了生动、客观地了解。整个报告充满了对恩师的提携、对组织培养的感激之情,态度诚恳,令人动容。茹教授的报告在我校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大考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茹振刚教授给我们作了一场高质量、充满激情的报告,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谦恭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无怨无悔、不怕困难、扎根大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对科学方法的辩证思考,是我们全体科研工作者和党员干部的榜样,相信大家都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茹振钢教授是当今我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楷模,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怀,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知恩报国、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我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茹振钢同志为榜样,一是学习他事业第一、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二是学习他勇攀高峰、克难攻关的创新精神;三是学习他忠诚坚毅、务实奉献的崇高品德;四是学习他甘当人梯、身先士卒的团队意识;五是学习他敢为人先、为党争气的宏大抱负。要把学习茹振刚同志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价值追求,脚踏实地、勇攀高峰,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