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科研成果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供稿:刘雪梅[科技处      |  编辑:龙腾云    日期:2014年03月14日

    我校刘汉东教授、赵顺波教授等参加完成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与实践”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只列出了获奖单位,没有申报主要完成人,我校为第7完成单位)。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情况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上极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与实践”系统地对小浪底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总结,集中提炼,丰富了多沙河流水利工程关键技术处理的经验。通过在工程地质勘察、坝工技术、机电设计、泥沙问题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了我国在多泥沙河流上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我校刘汉东教授等深入研究了小浪底水利枢纽近坝库岸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滑坡预警阈值,建立了1、2和东苗家滑坡预警预报系统,负责完成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东苗家滑坡体研究”获2002年度水利部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奖;李树瑶教授、赵顺波教授等作为小浪底建管局预应力技术专家和CGIC联营体(II标)高级顾问,承担完成了排沙洞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无粘结预应力体系和有粘结预应力体系工程现场仿真模型对比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计算以及洞内试验段测试与计算分析报告,为排沙洞采用环形高效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解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难题,有关高校、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密切合作,历经多年反复论证和工程建设运行,研究成果凝聚着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广大水利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是我校继2010年、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