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媒体关注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
供稿:      |  编辑:龙腾云    日期:2013年01月11日

    编者按:1月8日,由我校和《河南教育》(高校版)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全省20余所高校参加的“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河南日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民网、河南教育网、教育时报等近20余家新闻媒体纷纷刊发新闻或予以转载。现将部分报道转载如下。

 

微意识带动微行动  微交流传递正能量

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求解思政工作新途径  

  人民网郑州1月10日电   1月8日,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如何运用新媒体激发正能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的传播媒介,受到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从高校门户网站到官方微博、院系和社团微博,从校领导微博到师生QQ群、飞信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水微博”成为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遇到什么问题就会第一时间通过微博与学校相关部门或学校领导直接交流,校园微博网络矩阵成为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在安阳师范学院,整合了网站、微博、QQ群、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的网络平台“青春e站”,成为河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特色品牌。河南大学是省内最早利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之一,从河南大学官方微博,到“铁塔青梅”校园资讯手机客户端面世,再到微信公共平台开通,新媒体成为河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论坛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所做的《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河南大学所做的《校园文化建设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安阳师范学院所做的《整合新媒体搭建新平台——六位一体打造时尚青春e站》、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建国教授所做的《社交传媒——人际交流交往的新阶段》、腾讯大豫网微博运营经理李智超所做的《微意识带动微行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播新思路》等主题发言均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与会专家指出,新媒体具有“双刃剑”,高校要适应新趋势、善用新媒体、弘扬主旋律。网络具有隐蔽性,“背对背”不能代替“面对面”,网上了解情况、网下解决问题,做好学生工作还需要更多现实中的沟通。要让网络“好声音”成为主流,需要探索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也需要建设规范高效的管理队伍和服务后台。(通讯员 李见新供稿)

河南高校首届新媒体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

    腾讯网讯:2013年1月8日,由《河南教育》(高校版)杂志联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起的“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处长何秀敏,河南教育报刊社社长唐泽仓,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及来自省内20多所高校的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学工部部长、校团委书记等代表参加论坛。腾讯网、凤凰网、树人网作为网络支持也直击论坛现场。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主题演讲,下半场为自由讨论,分别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石品和《河南教育》(高校版)主编高杨主持。

    何秀敏在论坛上指出,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的召开正逢其时,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件实事。当前,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善管新媒体”,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让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有效武器,真正起到促进、引领和推动作用,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在论坛主题演讲阶段,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石品、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山、安阳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袁素平、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建国教授、腾讯大豫网微博运营经理李智超分别作了关于“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河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整合新媒体搭建新平台——六位一体打造时尚青春e站”“社交传媒——人际交流交往的新阶段”“微意识带动微行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播新思路”的主题发言。

    在自由讨论阶段,来自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工作思路转变”“如何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形象传播”等议题踊跃发言,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切磋,又有现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为新时期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献言献策。

    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新媒体的运用成了一大亮点,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良好地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的集成性、广泛的网络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此次论坛召开,旨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提高高校新媒体建设水平,有效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首届豫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华北水院举行

    凤凰网河南频道 新媒体时代新趋势,豫高校共话新发展平台。1月8日上午,新时代、新媒体、新平台——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举行。论坛围绕河南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工作思路转变、新媒体建设发展趋势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该项活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教育》(高校版)共同主办,凤凰网河南频道、树人网等网络媒体直击论坛现场。河南省教育厅领导、河南教育报刊社领导、省内部分高校代表等参加了论坛,针对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主题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正是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新媒体的运用成为高校落实十大精神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举办此次论坛,让全省高校积极参与到新媒体发展中,提出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新举措,对高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华北水院根据新媒体便捷、即时、互动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等工作,依靠博客、微博、网上办公系统、QQ群、飞信群、华北水院吧等新媒体平台,以“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的工作理念,重点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大便利。

    “新媒体是一种新生事物,具有二重性。它有独特的理念和规则,需要认真地去学习、钻研、掌握,学校如何正确对待新媒体是抓好新媒体时代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华水学院党委副书记石品说,一直以来,华北水院根据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为学校学生工作提供了网络阵地,这样学生的心声也很容易被校方听取,很快解决同学们面临的困惑。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山说,河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有效开拓了学校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把学校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等方面建设推向了新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河南各高校代表针对论坛主题分别交流了意见,并结合本校新媒体实施情况,认真讨论、仔细分析,为高校新媒体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凤凰网河南频道 李彬 王玉涛)

微交流传递校园正能量

    河南日报讯 (记者惠 婷)1月8日,首届河南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举行。如何用新媒体激发正能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论坛探讨的话题。

    新媒体占领高校校园

    如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有啥问题常常@华北水电学院学生处、@华水教务等学校各部门微博,甚至直接@海兮风兮等校领导。这种越来越顺畅的沟通方式也在其他高校风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的传播媒介,受到年轻人极大追捧。

    河南大学是省内最早利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之一。从河南大学官方微博,到“铁塔青梅”校园资讯手机客户端面世,再到微信公共平台开通,新媒体成为河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微传递让校园更和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相当“潮”,其微博“海兮风兮” 2011年4月开通至今已有1.79万粉丝。学生称呼他“海叔”。

    “海兮风兮”的微博不仅关注宿舍桌椅不足、学生喝水困难等细节问题,更用风趣的语言传达核心价值观。“说辛苦,道辛苦,就是无法不辛苦!生就辛苦命,选的辛苦路。无苦似缺味,权把吃苦当吃补!”这是他转发一名学生微博时的评论。

    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通过校园微博,3名患重病的学生得到15万多元的救助捐款。在安阳师范学院,整合了网站、微博、QQ群、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的网络平台“青春e站”,成为我省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特色品牌。

    从高校门户网站到官方微博、院系和社团微博,从校领导微博到师生QQ群、飞信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变得越来越自然。

    “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细微之处传递正能量。” 朱海风举例说,以前校园贴吧上满是牢骚、怪话甚至骂人的话,现在文明多了,干净多了,和谐多了。

   “背对背不能代替面对面

    新媒体具有二重性、是把双刃剑,专家指出,高校要适应新趋势、善用新媒体、弘扬主旋律。

    “网络具有隐蔽性,‘背对背’不能代替‘面对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费昕说,网上了解情况、网下解决问题,做好学生工作还需要更多现实中的沟通。

    费昕认为,要让网络“好声音”成为主流,需要探索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也需要建设规范高效的管理队伍和服务后台。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建国指出,社交网络使我们进入数字化的“泛社交时代”,但是再先进的社交媒体也不能取代面对面直接的人际交流、交往,特别是具备 “全媒体”性能的移动智能手机已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的严重干扰者,影响了高校教学,对手机进行综合社会管理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