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下午,我校“三事大讲堂”第七讲在讲堂三举行,由石品副校长作《品酌丹青—漫谈美术欣赏》专题报告。我校处级干部、正高职人员及机关科级人员聆听了报告。石校长主要介绍了中国绘画起源、美术的概念及类别、美术与人类社会、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名家名作欣赏以及个人美术创作及活动情况,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情趣盎然。在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大家聚精会神、秩序井然,充分享受了一次丰盛的艺术大餐。
石校长从中国绘画的起源讲起。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后来,文字以符号叙事,绘画以造型叙事,图形与文字的脱离,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国帛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绘在丝织品上的作品。
何为美术?石校长谈到,美术是指艺术家通过线条、明暗、色彩等来塑造对象,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又称造型艺术。它范围广泛,大体可分为观赏性美术(绘画、雕塑)和实用性美术(工艺美术、建筑)。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于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石校长认为,美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美化生活;表现社会文化;辅翼社会道德;促进社会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一要理解作品的立意和主题;二要理解作品的情趣和意境;三要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四要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全面、深入、透彻地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石校长重点谈论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在借鉴中西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中国近代以来绘画形成了新浙派、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岭南画派、中原画派等,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创作了《流民图》、《开国大典》、《说红书》、《江山如此多娇》、《父亲》等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石校长还简要介绍了现当代河南籍画家及河南本土画家主要代表作,如《奠基者》、《原野如歌》、《焦裕禄》、《走出巴彦喀拉》、《春暖》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河南绘画艺术水平,为中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还介绍了我校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情况。
最后,石校长就个人的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向大家作了汇报。长期以来,石校长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创作了英雄人物作品、文化名人作品、农民工作品、少数民族人物作品、花鸟画作品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展览中获奖。
石校长在从事美术创作过程中,还组织策划了反映河南陕县煤矿救难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了六十九个矿工兄弟》的创作宣传活动;组织策划了河南省教育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并编辑了作品集;组织策划了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教育艺委会美术作品提名展并编辑了作品集等活动,这些活动受到《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2009年2月10日,石校长参加了首届全国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展,作品《一线指挥》、《齐白石》参展并均获高校“校长风采奖”。
石校长报告会在师生中引起了良好反响,大家认为,石校长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不仅怡情悦性,更为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同时,大家也深切感受到,欣赏美术,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会欣赏美术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尤其对于理工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师生员工人文素质的教育,多组织类似的人文社科报告会,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师生的完美人性,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建构和谐健康的大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