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华水人 华水情——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系列报道
供稿:      |  编辑:    日期:2012年05月14日

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系列报道

华水人 华水情

□本报记者/朱必义李 琳

    叫古丽的肯定是新疆人

    3月3日,上午9时从合肥起飞,一个来小时后我们已经抵达河南省会城市郑州。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过这个城市,和那时的印象相比,郑州市的变化是惊人的,甚至可以用“大气”“开阔” 这样的词来形容。

    负责接待我们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司保江首先领我们参观哈密学员餐厅。偌大一个楼层供应的全是清真饭菜,一个个售餐台依次排列,每个窗口供应的饭菜多达二十多种,从套餐到拉面、烩面、炒面、刀削面应有尽有。记者留意了一下饭菜价格:每份套餐售价从4元到7元不等。“牛羊肉全是从郑州市一家回民经营的经销点采购的。大师傅叫伊利夏提,是从哈密来的。”学校清真餐厅经理葛秀娥告诉记者。

    参观完哈密学员餐厅,我们提出到学校图书馆看看——哈密学员平时会到图书馆看书吗?

    我们先去的是公共教学楼,楼内一层设立了期刊和报纸阅览室。走进一瞧,那么多的书桌,居然没有一张空着,每一张都被埋头用功的学子占用着。哈密学员此时还在返回学校的隆隆火车上,所以阅览室里没有他们的身影。

    为哈密学员特意留出的两间教室就在阅览室旁边。晚自习时,学员们到阅览室借阅资料再方便不过。

    电子阅览室在另一栋楼内,六十多台电脑前同样座无虚席。敲击键盘的声音沙沙一片,有如春蚕采食桑叶。记者问电子阅览室管理员,新疆学员常不常来?管理员回答,“来得挺勤的。”怎么知道哪些人是新疆学员呢?管理员让记者看电脑记录:每个学生或学员进入阅览室都需出示校园“一卡通”,上面有名字。“叫‘古丽’的肯定是新疆人,对吗?”管理员很自信。

    吃得苦 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

    哈密学员班班主任叫张艳斌,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他介绍该学院的前身是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1年由当时的水利部长傅作义主持创建。据说最初的校址就是傅作义府邸的后花园。

    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如今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拥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与市政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万多人,一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该校教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生历来以“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听完上述介绍,记者想到,自治区之所以有计划地选送大批历届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培养,不也是为了培养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队伍吗?

    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通过采访记者还了解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哈密学员选派最优秀的老师,生活方面尽可能提供相对舒适的条件。学习之余,学院安排哈密学员到河南博物馆、郑州会展中心、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兰考焦裕禄纪念馆,以及红旗渠等地参观,帮助学员了解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辉煌历史。

    学校还组织哈密学员参加全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以及纪念 “9·12 ”运动座谈会。每逢“五 四”“七 一”等节日,哈密学员班都会参加学校红歌演唱会或者演讲比赛。“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就是我们对哈密学员教学管理的总体原则。”张艳斌老师告诉记者。

    哈密学员班领队陈德忠来河南之前,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中学担任政教处主任。月4日早晨37时,他与全体哈密学员一道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到郑州。匆匆吃过早饭,他便赶到学校办公楼参加座谈。

    通过陈德忠领队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去年3月首批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培养的18名哈密学员年龄稍大,他们中最年长的已经三十出头,毕业后在社会上经历过摸爬滚打。第二批42名学员主要是近三年毕业的。两批学员包括维、哈、汉等民族,甚至还有一名俄罗斯族学员。

    来到郑州以后,哈密学员通过一段时间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汉语)能力普遍提高,对祖国幅员之辽阔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也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再就是感恩意识增强了。陈德忠谈到,即便是经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发展的河南,也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正在享受的到内地培养以及就业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每人每月750元伙食费,外加500元生活费,全部由援疆省市和自治区承担,学员可以不带一分钱来内地培训。这样的特殊政策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陈德忠同时谈道:中原学生学习勤奋,“ 学校学习氛围很浓,从早到晚,到处都是用功读书的年轻人。”

    陈德忠的评价,在记者此行采访的每一所内地高校校园里都得到很好的验证。

    在这里培训,就是华水的校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处李幸福副处长说他有空会和新疆学员一起踢踢球。“踢两下还可以, 跑不动。”李幸福笑到。

    李幸福还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历来都有招收新疆学生的传统,目前在校本科生中就有数十名维吾尔族以及哈萨克族学生。一些新疆校友毕业后,在南北疆水利战线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的还担任了自治区水利部门重要职务,为华水(学校简称)带来了荣耀。“我们把来华水培训的哈密学员当成自己的学生,哪怕他们只在这里学习一个学期,也是华水的校友。毕业时,他们的学生证学校不打算收回,留给他们作为毕业留念。”李幸福言辞恳切。

    李幸福是回族,他补充谈道,为新疆学员(包括本校学生)开设的清真餐厅成立了学员代表参加的“管委会”,还谈到去年古尔邦节,他本人带着两个新疆学员班班长一起到郑州市郊回族聚居村,请当地清真寺阿訇当场宰了一只羊。

    感恩华水 情系豫疆

    3月4日,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培训的首批哈密学员返校伊始即转入实习阶段。赴实习地之前,学校为他们组织了一个简短的送行仪式。

    领队陈德忠在发言中提到去年3月首批来自东天山的学员抵达华水,进入宿舍时,学校把各种生活必需品都提前准备好了,让各族学员有“到家的感觉”。他希望每个学员在实习过程中“别忘记自己是华水学员,努力为华水增光添彩,以此来回报帮助过自己的华水人。”

    学员代表德里古丽感谢党和政府给了这次赴内地培训的机会,感谢华水母校无微不至的关怀,祝愿母校“明天更美好。”表示学成返疆要为新疆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会把学校(华水)给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永远记在心里。”德里古丽对参加送行仪式的华水领导表达内心的感激。

    参加送行仪式的华水领导表示,把部分哈密学员交给华水培养,是河南和新疆两地党委政府对华水的信任。面对这一光荣使命,学校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赞扬哈密学员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

    送行仪式临结束,首批哈密学员给学校赠送了一幅牌匾,上面一针一线绣着“感恩华水 情系豫疆”八个大字。

    学校食堂可以吃到馕和胡尔达克

    为了更真切地听取学员们的心声,送行仪式过后,记者对部分哈密学员进行访谈。

    热比古丽家住哈密市,2006年武汉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后,在乌鲁木齐一家外贸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工作不稳定总让她心里不踏实。

    来到郑州,华水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她放心、温暖,“像在家一样。”华水的老师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比古丽说自己“学到许多东西”。“第二次迈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理解更深了,也更加会珍惜学习机会了。”热比古丽提到了妈妈,说妈妈经常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回报家乡。”

    记者了解到,等培训结束,热比古丽就可以到哈密市回城乡小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上班了。

    哈尼夏依来自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她家养了一百多只羊,还有几头牛。寒假回家,听哈尼夏依讲述在郑州学习、生活情景,不仅爸爸妈妈放心了,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哈萨克族年轻人也十分羡慕。“在学校食堂我们不但可以吃到包子,还能吃到馕和胡尔达克(一种把羊肉和土豆煮在一起的哈萨克风味美食)。”哈尼夏依说。

    哈尼夏依在伊犁师院读的是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萨尔乔克乡中学担任代课老师,每月工资800元。她的两个妹妹一个毕业于南京农大,另一个毕业于昌吉学院,工作也都没着落,爸爸妈妈很是着急。

    现在好了,到华水培训之前,哈尼夏依的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规划办,爸爸妈妈总算不用为她的工作发愁了。“我从小生活在牧区,汉语说得不太好。”哈尼夏依说她来到华水后,老师教学很耐心,并且很注意和学员沟通,所以她的汉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哈尼夏依还提到去年古尔邦节,哈密学员班举办庆祝晚会,她和同学们一起跳起了哈萨克传统舞蹈《黑走马》,另外还演唱了《星星》《母亲》等哈萨克语歌曲。

新疆日报电子版连接:http://124.117.224.50:8080/xjrb/20120502/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