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骆宾王品读》报告会
供稿:刘晗[党委宣传部      |  编辑:    日期:2012年04月28日

    4月25日,我校“三事”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讲开讲,王殿卿教授作《骆宾王< 咏水>品读》学术报告,全体处级干部、正高职人员及部分科级人员聆听了报告。朱海风书记主持报告会,并作了精彩点评和阐发。

    王教授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简介、作品赏析、作品价值四个方面对《咏水》进行了全面品读。王教授的讲解,引经据典、探本求源、内容丰富、触类旁通、精彩纷呈。既忠于原诗,又深度开掘,全面阐释,升华主题,使得《咏水》这首古诗更加绽放出夺人的光彩,煜煜生辉。听之,清晰、透彻,悦耳;品之,自然、真切,悦心;悟之,心静、神明,悦性。

    通过王教授的品读,华水师生更准确把握、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明白了在我校60周年校庆之时,陈部长选赠此首诗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充分享受到了一次水文化的精神盛宴,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洗礼,更加清醒认识到我们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社会责任,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王教授报告后,朱书记从三个方面作了精彩点评和阐发。

    一、从《咏水》诗在骆宾王作品中的地位及其思想价值来看

    《咏水》、《咏鹅》、《在狱咏婵》是“初唐四杰”中诗作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骆宾王的主要代表著作。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他那首七岁时作的《咏鹅》以及后来的《在狱咏蝉》,对《咏水》则重视不够。其实五言律诗《咏水》无论是从作者立意的境界、作品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远远超过骆宾王的其他诗作。历代文学家、思想家、诗词评论家都未充分认识到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中国文化的一大遗憾。

    首联“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开篇点题,用语奇警,想象大胆,境界宏阔,意境深远,确立了“水”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颔联、颈联“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具体、细致地刻画了水在月光下、霞光下的静态之美、动态之美。尾联“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乃全诗精髓、用意、升华所在。水有高尚的品性。水是生命之本,万物之基,但“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具君子之美,君子观水生情。只有心静如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才能做到“利万物而不争”。只有“利万物而不争”才能“挹上善”、“澹交人”。整首诗歌,对仗工整,语言绝妙,音律和谐,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写物意在言人,言人志在传意,由物及人,层层叠进,丝丝入扣,水乳交融,绝妙天成。

    今天重新品读《咏水》,不仅仅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愉悦、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使我们充分懂得了“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懂得了作为华水人当今所承担的使命、重托和责任。

   二、从陈雷部长选赠《咏水》诗的背景和寓意来看

    201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陈雷部长选增骆宾王的五言律诗《咏水》,并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张志和亲自书写,赠予学校以表祝贺。是有深刻的背景和特殊寓意的。

    从其背景上看,一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决定》从八个方面深刻揭示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首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10 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 年高出一倍,对水利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年来始终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忠诚、坚毅、务实、奉献,六十载艰苦创业,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辛勤耕耘,六十载教书育人,六十载春华秋实,六十载桃李满园,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谱写了新中国水利水电史上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从陈部长选送这首诗的寓意看,一是诗外自有真情在,诗中自有内涵升。寄情母校,寄语师生,嘱咐重托,意义深远。首联“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寓意着广大校友与母校源远流长的深厚关系;颔联“波随月色净,态遂桃花春”,表达了广大校友对母校发展振兴的良好愿望;颈联“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展示了广大校友与母校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的情怀;尾联“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以水寓人、以水育人,以水化人,寓意质朴而深邃。二是希望华北水院以60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推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为水利水电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一流高等院校; 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一流水利人才;注重科技创新,多出一流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创造一流办学业绩;坚持人才强校,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弘扬优良传统,建设一流校园文化。

    三、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角度看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新时期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这是个承载人民期望、承担历史使命的事业。为此,华水人必须进一步在“水”上做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其形态多样,幻化无穷。老子、孔子、荀子等思想家都对“水”作了精要的阐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具有“谦德”、“仁德”。孔子讲“智者乐水”。朱熹注:“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荀子论水“九品”。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水,心向大海,九折不回,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水,明察秋毫,公平公正;水,荡涤万物,鲜洁以出,善化万物……。水的这些文化属性,需要水利人、华水人去挖掘、学习、概括、整理、传播。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发生着全面、深刻的变化。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民生水利逐步转变,水利已不单单是技术、工程问题,而是一项涵盖理、工、文、法等多学科的综合、系统的生态工程。水利事业关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重任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无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潜心苦读、志向高远的莘莘学子,都需要“学水、爱水、敬水”。融会贯通各学科、各领域,懂工程,知人文,因为现代水利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当代水利建设事业不仅仅需要业务精湛的水利工程技术工作者、建设者,更需要懂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生态思想和生态理念的综合人才。只有这样华水人才不成为单向度的“技术人”,只有这样华水人才能为我国的水文化繁荣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终当挹上善”。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在“水文化”传承创新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要紧紧围绕“水”做文章。要把“水”做足、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水文化思想,细致梳理,广泛传播,发扬广大。另外还必须“挹上善”,行大德大善之事,办利国利民之学,兴惠国惠民之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60多年来,“挹上善”修身、“挹上善”育人、“挹上善”办学兴校一直作为我们的办学目标和事业追求。从1951年建校至今,三易校址,四次搬迁,变的是时间和地点,不变的是忠诚和坚毅,始终办民生水利,办和谐水利,与国家水利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为了“挹上善”,华水人必须要做“澹交人”。一是要学习水的品格。真水无香。它,纯洁、透彻、高雅,它“育万物而不显”、“利万物而不争”。二是要学习水的精神。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水,心向大海,九折不回,所向披靡,一往无前。三是学习水的智慧,智者若水,淡观荣辱……。朱书记希望全体师生员工要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自觉践行“献身、忠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发扬“忠诚、坚毅、务实、奉献”的华水品格,自觉把我们个人的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把水文化与水技术结合起来,树立大水利、生态水利理念,“建一流特色大学,创一流办学业绩”,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