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教授, 1968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本科毕业,1982年华北水院北京研究生部毕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水工水力学、泄水建筑物泄流消能和治河及工程泥沙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我院省级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南水北调西线输水洞内消能试验研究”、 “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泄流挑坎体型设计”、黄河 “天桥水电厂除险加固水工模型试验”在内十多项重点建设工程的科研课题,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主编和参编《水力学》、《治河及泥沙工程》等教材共计4本。
李国庆教授热爱教师职业,教学水平高,为人师表,对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学生的欢迎,多次在学院和系进行观摩教学示范。主持《水力学》课程多次被评为院和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作为《水力学》课程负责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指导硕士研究生近20名。
李创:中共党员,经济管理系教授。1950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机械系,留校从事教育工作,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目前从事专业:管理学。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自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的《技术经济学》、《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教学任务和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近三年完成本科理论教学任务计划学时404学时。在本科课程《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教案,更新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提升教学效果。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规范,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自2000年以来,发表教改文章3篇,主持教改立项3项,其中一项系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承担了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软科学项目1项。出版著作、教材3部,发表文章13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三等奖等4项奖励。
赵书爱: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讲授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近三年完成1944学时。三年中为我院MMD会员辅导30多场,听课学员达6500多人。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用朋友的身份帮助人,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积极探索“两课”教学新途径,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两课”教学既要有方向性、思想性,又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把每节课都上成“科学课”、“特色课”、“创新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法,知行统一教学法等方法,达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发表论文19篇,其中8篇获奖。参编了《 MMD学习疑难问题解答》,获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参编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河南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编写工作;2005年申请并已批准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摸块”教学法,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该同志为项目负责人。曾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刘法贵,1965年生,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党总支书记,院重点学科带头人。
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10多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年均超500学时,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深层次知识点的教学,注意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和渗透数学美育功能的教学,加强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创新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获得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2003年获省教育系统劳动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获省师德先进个人。在教学上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40余篇重要学术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检索期刊收录,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编写教材专著5部。先后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6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一项。
其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行专家和广大师生的赞赏,多次被评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优秀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工作者。
杨振中,教授、院重点学科带头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并在浙江大学和日本国家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第3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期、出站两度考核均获浙江大学博士后特别优秀级。主要兼职:中国氢能专业委员会高级会员、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内燃机学报》特约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长期担任本科及硕士学位课主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受到学生好评和尊敬。主持4项教改项目,两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机械类规划(双语)教材编写任务。
在国内率先开展氢燃料发动机燃烧与优化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完成中日政府间国际合作、国防科研、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目前主持包括2004年美国GM—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等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5项。
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外权威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4篇,有10篇被《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收录,并有论文被《SCI》他引。多次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两度出席第十三届、十五届世界氢能会议(WHEC)并宣读论文。以第一完成者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等奖励8项。
黄志全:岩土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970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1999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兼职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作为专业基础课骨干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学认真严谨,授课生动系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农水等本科专业的《土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主持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探索。主持开展的河南省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岩石力学CAI及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直接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获得我院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术思路开阔,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期从事工程地质、边坡与滑坡工程方面的研究,在该研究领域成绩突出,提出了独到的学术观点,取得了较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的研究成果。主持、主研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20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仅2003-2004年被SCI、EI收录7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曾获省河南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李以明,教授。197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任我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是我院第一位音乐教师,领导的艺术教育学科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河南省和全国水电教育系统处于领先地位。近30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先进,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优秀,注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成果丰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类艺术评审工作,以及为全国、省部大型演出活动担任艺术指导、主要组织者、评委、专家组组长等。在全国高校同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撰写、创作的《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系研究》、《留下这美好的时光》等70多篇(首)论文和音乐作品获国家、省部、厅级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和音乐作品70多篇(首);主编、合作《基本乐理与名曲赏析》等专著、教材7部;主持、合作完成国家、省级科研项目《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等4项;主持合作的《搞好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等获国家、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领导、训练的大学生艺术团获国家、省部级奖120余项。多次获“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3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优秀教师”称号。
白新理:1959年生,教授,工学硕士,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科带头人,土木工程系副主任。河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郑州市优秀教师,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华北水院总支副主委,民进河南省委教育出版委员会委员。
主要教学与科研业绩有:
近5年来每学年为本科生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为研究生讲授《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分析软件设计与应用》等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达400学时以上。
2004年以来,主持负责了院内的三个教改项目。其中《基础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分别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成果1等奖和2等奖。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及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工程结构优化设计通用与专用程序研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著作3部,撰写研究报告46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