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成就系列报道之一: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打造华水人才品牌
供稿:刘法贵 [教务处      |  编辑:曹震    日期:2010年12月14日

    【编者按】:为了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学校的主要办学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科学谋划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校园网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十一五”成就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欢迎投稿。今天报道的是《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打造华水人才品牌——“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回顾》。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打造华水人才品牌

                                  ----我校“十一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校各项教学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一、质量工程建设。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致力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校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把学校教学工作重点和发展重心放到提高教学质量、追求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上。通过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教学中心地位得以凸显,教学管理得以加强,质量意识得以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特色专业建设。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和艺术设计等10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3个专业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

    2、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稳步推进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多途径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近5年来,通过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全校共建成27门校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全校形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递进、分层的优质课程体系。

    3、教学团队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学校建成地质工程、水力发电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

    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全校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目前,建成土木工程综合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和水利实验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学校建设了机械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6、教学名师。学校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共评选出3名省级教学名师,9名校级教学名师。

    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我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研究。5年来,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契机,学校共立项建设了110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我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三、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学校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凝练特色,在巩固发展已有专业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建了一批有较强生命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新专业。5年来共新增12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50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工、文、法、经、管、农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基本形成了以水利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2007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使我校进入到全国目前通过专业评估的45所高校行列,成为河南省19所设置该专业高校中继郑州大学之后第2所通过国家专业评估的高校,进一步巩固了我校在全国241所设置该专业高校中位列A类专业的地位。

    四、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总结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凝练人才培养成果,加强内涵建设,进而以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内涵底蕴。我校在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同时,鼓励条件成熟、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项目积极参加教学成果奖的评选。2008年,13项教学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009年,我校共有9个项目被评为河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2009年评选了19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1项。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为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近5年来,我校本着“规范化、现代化,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加大了规章制度建设。2006年以来共出台21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其内容覆盖了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育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完备的制度系统。

    六、青年教师培养。近五年来,我校坚持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已经成为全校教师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师风采的一个舞台。我校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举行了第九届和第十届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共有916 名教师参与,53位教师获得奖励。通过大规模的讲课观摩活动,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2、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注重新进教师和新任教师的培养。2009年,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为100多位新进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师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坚持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近5年,对830位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1400多位拟引进教师进行把关试讲。实施新进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培训不合格不上讲台。

    3、骨干教师培养。近5年,学校共有19名教师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有计划的选派、资助143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课程进修。

    七、教学质量监控。5年来,我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逐步形成一个质量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合理、信息渠道多样、评价范围广泛的科学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全方位、大力度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务处在校级教学督导团、教学信息员、各教学单位以及全校领导干部、任课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下,对教学工作开展了全方位、大力度的质量监控工作,这包括对全校任课教师每学期平均2-3次的课堂听课,对全校拟晋升职称人员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对新任教师和拟调入人员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学生网上评教、对课程考试的巡视、教学信息员填报和反馈意见、教学检查等,检查范围几乎涵盖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5年来,教学督导团听课近2万人次,课程设计检查1400余次,其他各类检查达1.5万人次;教务处组织5000余名教学信息员填写1万多份报告书,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对数万考场的巡考工作,2009年开始实施学生评考制度,2个学期评考700多个考场。三,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实施二级教学督导新模式。2010年3月开始推行校、院二级督导模式,成立了校级督导团和院级督导组。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行,各教学单位课堂教学评价达1200余人次,校、院二级督导模式已初见成效。四,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教务处2010年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实施“三级四阶段”管理(校、院、室三级管理四阶段检查)模式,尤其是在第四阶段,学校全程监控毕业答辩过程,并随机抽检85份毕业设计(论文)外校送审。根据今年送审结果,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达到了预期目的。

    八、教材建设。学校注重教材建设,近5年,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部,学校立项建设规划教材19部。

   

    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成绩,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特色办学,协调发展。总体工作目标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办学更加明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制度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