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7:李纪轩副校长、魏群教授的高考故事
供稿:(党委宣传部)发布日期:2007-6-11 浏览次数:<font color="#FF0000"> <script src=http://210.43.128.5/news/general/Click      |  编辑:    日期:2007年06月10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在人生的旅途中,30年却是波澜起伏的丰富画卷。
    从1977到2007,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整整30年。高考,是每个考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高考,激起了多少人的希望,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近日,《大河报》、《郑州日报》等媒体纷纷推出纪念高考30年特刊,以重温高考激情岁月。我校李纪轩副校长、魏群教授均为高考恢复当年即77级考生,他们的高考故事被媒体选登,再现了那段与高考有关的日子。现将文章摘录如下:
 
     历经多少风和雨 承载几许喜与愁
 
      2007年4月20日  大河报
 
     核心提示:
     30年,高考这张“脸”变了又变,但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感受最深刻的还是填报高考志愿。“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一纸志愿决定了一个人上什么学校,从事什么专业,可以说,高考志愿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高考恢复当年,考生报志愿特别简单,因为别管是大专还是小中专,他们心中就一个想法:只要能考上就是“鲤鱼跃龙门”。报志愿时,他们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家长参谋,“不挑不拣上大学”。
 
   “我们仨”的高考志愿
   “你们的报道太好了!前段日子,我们一些老同学还在筹划如何纪念高考30年呢。”看了“大河特别关注·高考30年”系列报道后,57岁的郑州读者李纪轩打来了热线。前天,记者登门采访,听到了他们一家两代三口人的高考故事——
    ■关键词:父亲的“理想主义”
    李纪轩如今已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他拿出一张表格给记者看:“这是我特意委托老同学复印的新生花名册,我还是第一次在新生名册上看到我的成绩。”李纪轩兴奋地指点着:“你看,我政治考了99分。那时不兴打满分,这就相当于100分了。”
    1977年高考前,李纪轩在杞县付集公社当干事。之前,他当了10年的民办教师。他记得很清楚,“高考后,我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报志愿时他没和别人商量,也没人能给他当参谋。“第一年恢复高考,大家都在兴奋中迷茫着,没人能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第二志愿,他填了北京商学院管理系。“第三志愿也是不错的学校,不是北京就是上海的高校。”
    后来,李纪轩被录取到开封师院。但他并不后悔:“那个时代报志愿,都洋溢着热切的理想主义。光想着如何最大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根本没过多考虑这志愿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大儿子的志愿,老师拿主意
    1989年,李纪轩的大儿子李伟参加了高考。他报的志愿要比父亲务实和时髦,背后也多了许多“高参”。
   “那时最热门的是金融贸易类。”36岁的李伟记得。那年他7月10日左右到学校报志愿,“先估分再报志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报志愿时像瞎子摸象”。他估了500多分,第一志愿报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系,第二志愿是郑州大学,第三志愿是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由于考分低,只好上了商丘师院。”
   “考完后,学校先发一本标准答案让你估分。每人还发一本《招生之友》,哪个学校在河南招多少人,专业设置、地址,应有尽有。”李伟笑着说,“不像父亲那会儿,只能想着报志愿,没有啥信息渠道。”
    李纪轩还记得,那时孩子报志愿,老师起了很大作用。高三的学生,考完后都由班主任领着估分,估完分报志愿。“学生填报的志愿,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填好草表,拿回家让家长看;如果家长没意见,再正式填表。“家长也想当参谋,可是又觉得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如老师多,又不了解高校的信息,商量半天,最后还是听老师的。”
    ■关键词:小儿子报志愿自己说了算
    1997年,李纪轩的小儿子李红光参加了高考。他报考了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
    “当时社会上新媒体不断出现,新报纸、新电视频道不断涌现。大学也纷纷开办新闻系、新闻学院,考生当然特别流行学新闻、学法律。孩子自己要求学新闻,我们当然也支持。”李纪轩说,李红光考了648分,很顺利走进了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如今,李红光在经济日报国际部当记者。
 
 
 
 
高考圆了我当科学家的梦
 
2007年6月8日  郑州日报
 
     魏群,毕业于河北水电学院,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美国博克莱大学博士后。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钢结构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导。
     感言:如果不是参加高考,现在的我可能是一名企业领导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也可能会在其他岗位,即将退休,而不像现在这样圆了从小当大科学家的梦想!
 
    “1966年5月的一天,正在备战高考的我在上体育课时,突然听到学校的大喇叭里播出停止高考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粉碎了我从小上北大、清华,当名科学家的梦想!”
     2007年5月28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现代化的中原最大的三维可视化仿真及数字动漫实验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60岁的“老三届”魏群回忆起30年前痛彻心扉的那一刻,仍然历历在目。
 
    学习刻苦全校闻名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当时已经30岁的魏群是张家口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有了一个4岁的儿子,第二个孩子也即将出世。“我一定要考大学!”积淀在魏群心里多年的愿望,此刻如火山般喷发出来。
   “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我都能让它放出绚烂的光彩!”从小学到高中,魏群一直是张家口市最好学校尖子班的尖子生。在第二建筑公司工作期间,他很快由学徒到木工然后被提升为技术员,后来又被提升为宣传科干事,深受领导器重。考大学时,他递交的一大包设计图纸等特殊资料,被水利部部属院校河北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负责录取的老师、后来成为华北水院副院长的程守福一眼看上:“我们就要这样的人!”
    魏群如愿走进河北水电学院,心潮澎湃的同时,他发现自己成了“老大哥”: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比他小10多岁的应届高中生。“老魏”这个称呼从踏进大学开始,一直陪伴他读完研究生和博士生。老魏是老三届学生中最早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
   “77级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老魏那他就不是77级的!”前几年,当魏群和一位大学同窗回忆往事时,同学这样说。老魏因刻苦学习闻名全校,压抑了10年的求知愿望,使魏群“不用扬鞭自奋蹄”,每天晚上10点钟熄灯后,老魏还要点蜡烛夜读。邯郸距张家口并不远,虽然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但老魏只在寒暑假才回家探亲。大学毕业时,老魏是全年级第一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那时他的论文就是关于现在听起来仍很“前卫”的计算机编程的。
    总赶上时代头班车
    上大学时,魏群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到一个好的设计院,成为一名设计大师。大三时,他所在的邯郸华北水院本科教学部来了4名本校的研究生。他的词典里随着这4名同窗的出现有了研究生的概念,从此他就一门心思想考研究生,终于在1982年如愿以偿,考上本校的研究生,来到位于北京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部学习。
    成为研究生的老魏仍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最刻苦的,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一整套光测力学在水工结构模型实验中的应用体系,并以此应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10月,魏群硕士毕业后分配回邯郸母校华北水院任教师,期间他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并被任命为水利系副主任,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水利部和电力部科技进步奖。1989年,魏群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国水电系统劳动模范。
    求知欲一直旺盛的魏群听说清华大学招收博士生的消息后,又考上清华大学水利系,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岩土工程中散体元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实验研究》成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
    1990年,魏群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调任华北水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魏群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华北水院从邯郸迁至郑州,魏群一家也从此成为郑州市民。
    1993年,魏群由水利界泰斗张光斗推荐去北美土木工程第一校——美国博克莱大学深造,师从世界岩土工程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古德曼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游学5年后,魏群又举家迁移到加拿大温哥华。在温哥华,他受聘于北美最大的钢结构顾问工程公司,任资深软件开发室和软件开发部主管,年薪12万美元,购置了400多平方米的别墅。
    “魏铁人”人老心不老
    2004年,57岁的魏群收到中国侨务委员会约请100个学有成就专家回国的邀请函,一直深埋在心里报效祖国的愿望再次被激发,2005年3月,魏群又带领全家回到华北水院。
    回国后的短短两年里,魏群迅速建起了三维可视化仿真及数字动漫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能准确推算正在构建的桥梁结构是否合理,能真实还原车祸发生的瞬间,清华、北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的专家们认为,该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6年,魏群带队的逻辑产品模型及CIS2CDA的自主研发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魏群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
   “魏铁人”——这是熟悉魏群的人给他的“荣誉”称号。如今近60岁的魏群仍像年轻时一样每天深夜两点多钟才回家休息,早上8点多钟就到实验室上班。
    采访结束时,魏群邀请记者参观他的实验室,超大无拼接金属投影幕上放映着风趣的动漫设计和惊险的电子游戏,三维彩色打印成型系统几分钟内打出逼真的立体石膏模型……
   “这一切的存在源于30年前的那场高考。”魏群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