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干部培训报道之十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作主题报告
供稿:黄立赫   党委宣传部    |  编辑:梁丽丽    日期:2022年07月11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作主题报告

报告会现场(一)

报告会现场(二)

(摄影:傅文骏)

根据我校2022年暑期干部培训、新提任中层领导人员暨党务干部培训班工作安排,7月11日下午,学校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通过线上形式,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主题辅导报告。校长刘文锴、校党委副书记高京燕、副校长施进发、李仰智、苏喜军、刘盘根,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如厂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李仰智主持。

葛世荣院士报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大学”和“怎样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丰富的实践和案例,作了精彩讲解和阐释。

葛世荣院士从“坚定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抢抓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机遇”“加大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改革”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形势背景和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路径选择、策略要点等内容。他高度赞扬华水建校71年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他表示华水同矿大一样,同属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同属于资源型大学,华水着眼于培养水利水电特色型人才,矿大着力于培养资源能源开发特色型人才,两所高校有相似的艰苦奋斗历史,有共同迁出京外办学的历史,有共同奋发图强砥砺奋斗的历史,历史决定了双方的基因、底色,进而坚定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

葛世荣院士从国际视域出发,表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瞄准世界特色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就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科研经费、学院设置全方位对标,力争进入世界前500位。他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表示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抢抓机遇,针对华水来说,就是要抢抓当前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强省机遇,就是要抢抓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机遇,就是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对标对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

葛世荣院士详细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高校管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导师-实践”全融合、书院制管理改革、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流特色学科集群,未来五年竞争力指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四梁八柱的科研体系、国际化办学、“12345”发展战略等具体举措,并着重介绍了矿业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两个“一流专业”强本拓新的好做法、好经验。最后,他衷心祝愿华水早日成为全国特色高水平大学。他的报告有思路、有规划、有步骤、有期望,语言生动幽默,内容精彩纷呈,赢得了与会学员的热烈掌声。他的报告,有助于引导与会学员结合本职工作思考学校未来发展,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江淮校区建设发展等阶段性主要奋斗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李仰智在主持报告时表示,葛世荣院士有着高超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华水和中国矿业大学同为行业特色高校,在学校建设发展、“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指出,葛世荣院士的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政策深度,听后深受启发、深获教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为我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创建、全面建设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参考。他要求,全体学员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报告会结束后,全体学员们广泛探讨了报告的深刻内涵,纷纷表示,葛世荣院士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报告使大家受益匪浅,大家将以本次学习为契机,立足自身岗位争做华水“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上的奋进者,继续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激发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澎湃活力,凝聚起华水由大到强的前进合力,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去镌刻华水新的辉煌,为华水“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新时代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葛世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兼任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是我国煤炭开采运输工程领域著名专家,30多年一直研究矿井安全高效运输技术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为我国煤矿智能化采运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以理工为主、以矿业与安全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