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外国语学院|通讯员:李慧杰
| 编辑:吴俐娟
| 初审:孟治刚
| 终审:梁丽丽
日期:2025年03月12日
十年光阴流转,英雄精神薪火不辍。在孟瑞鹏烈士逝世十周年之际,如何让“勤于修身,笃于立志,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瑞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外国语学院师生以实际行动作答时代命题。从守卫到宣讲,从缅怀到碰撞,从实践到升华,外国语学院师生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掀起传承与践行的热潮。
守卫篇
孟瑞鹏广场,一座镌刻英雄精神的丰碑。
在孟瑞鹏烈士牺牲十周年之际,“孟之舟”志愿者协会以行动诠释敬意。志愿者们肃立于雕像前默哀,随后分工协作,清扫地面、擦拭纪念碑、清理绿化带,将垃圾分类处理。阳光下的广场焕然一新,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每一次俯身拾捡垃圾,都是对英雄精神的躬身践行。
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让参与者感悟到“微光成炬”的力量。志愿者们从团队协作中体会到奉献的凝聚力,从细节中感知社会责任。正如孟瑞鹏烈士用生命守护他人,志愿者们用双手守护这座精神丰碑,让英雄精神在行动中永续传承。

宣讲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教室内,华水外国语学院的李慧杰老师向“孟之舟”党支部和“孟之舟”志愿者协会成员深情讲述孟瑞鹏的英雄事迹。面对落水儿童,他纵身一跃的壮举,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讲座抛出的问题引发热议:如何让英雄精神与时代共振?
同学们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践行英雄精神需从细微处入手——助人于困顿、克己于学业、奉献于社会。当掌声渐息,李慧杰老师为每位同学送上《丰采瑞鹏纪念册》,册中既有英雄生平图文,也收录了往届学子践行瑞鹏精神的动人故事。有同学轻抚着封面感叹:“这不仅是纪念,更是传递火炬的接力棒。”瑞鹏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日常的每一次担当。这场宣讲如同一场春雨,润泽心灵,让“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信念在校园生根发芽。

缅怀篇
3月5日,孟瑞鹏事迹展馆内,“孟之舟”党支部成员与“孟之舟”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凝视着一件件展品:泛黄的日记本、褪色的书本、充满青春记忆的照片……这些物件串联起孟瑞鹏的成长轨迹,从青涩少年到无畏英雄。展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精神的熔炉。
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参观者深刻体悟到:英雄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日常积累的责任感与善意。孟瑞鹏的童年家教、求学时的勤勉、危急时刻的果敢,皆为当代青年树立了鲜活榜样。展馆之行,让英雄精神从抽象符号化为具体指引,激励青年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碰撞篇
瑞鹏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又各具时代特色。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强调平凡中的坚守,孟瑞鹏的“乐于奉献”彰显危难中的担当。二者交融,恰似“静水深流”与“惊涛拍岸”的共鸣。
“传承瑞鹏精神·弘扬雷锋榜样”主题海报设计活动,正是这种精神碰撞的具象化呈现。活动共征集作品20余幅,其中《永恒的微光》《双生星火》《平凡守护者》三幅作品脱颖而出:水墨晕染的雷锋画像与孟瑞鹏救人的剪影交相辉映,数字艺术绘就的星光大道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奉献者,手绘漫画定格校园中的温暖瞬间。这些创作让抽象精神跃然纸上,在学习与实践中架起理解的桥梁。同学们提炼出两者的共通内核:无私奉献、心系他人、知行合一。新时代的青年,既需如雷锋般扎根日常,亦需如孟瑞鹏般勇担大义,让精神之火在传承中愈发炽烈。

实践篇
在岁月的长河中,老人是那沉默的摆渡人,用一生的辛勤,将我们送达彼岸。如今,他们的脚步迟缓,头发花白,正是我们奉献爱心、践行敬老之时。
走进养老院,如同踏入一个宁静的时光角落。华水外国语学院孟之舟志愿者们走近面容慈祥的老人们,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战火中的坚韧、建设年代的热忱、家庭生活的温情。一位老奶奶摩挲着志愿者的手,眼角泛泪:“这些故事压在心里几十年,终于有人愿意听了。”除了陪伴,志愿者们还精心准备了节目:手语舞《感恩的心》让老人眼含笑意,魔术表演引得满堂喝彩,合唱《夕阳红》时,许多老人跟着哼唱。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为老人送上手写贺卡,字句间满是祝福与敬意。一位爷爷颤巍巍地握住志愿者的手:“你们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这场实践,不仅是爱心的传递,更是瑞鹏精神的生动诠释——从“守护广场”到“温暖暮年”,外国语学院师生以实际行动证明:英雄精神无需豪言壮语,只需将他人放在心上,将担当落在脚下。

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不仅定格在清扫工具与纪念册的触碰间,更流淌在青年学子炽热的心跳里。正如孟瑞鹏日记中的那句话:“真正的勇敢,是明知艰难仍选择担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外国语学院师生用行动书写着答案:英雄精神的传承,既是擦拭历史丰碑的虔诚,更是缔造未来星辰的勇气。当更多青年在暴雨中为陌生人撑伞。这簇从十年前燃起的火种,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照亮整个学院的精神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