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时强调“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作为黄河文化的关键内容,深入挖掘黄河生态文化既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文化理论支撑,意义重大。
一、准确把握黄河生态文化概念与特征
中华民族命运与黄河息息相关,而就黄河而言,其自身无法产生文化,只有当人们与之发生联系后,通过利用黄河、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等一系列互动实践,并在互动中进行生态层面的再认识与思考,才逐渐产生了黄河生态文化。黄河生态文化不仅反映了人与黄河的关系,还反映了人与整个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反映了流域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黄河生态文化可定义为黄河流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主旋律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绿色高质量发展角度讲,黄河生态文化带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持久性。黄河生态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人们对于美丽生存环境的向往是黄河生态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黄河生态文化追求的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共生,以此为宗旨的社会发展天然带有了持久永续的特征。二是绿色性。绿色代表生命,绿色性是对绿色文明的传承。黄河生态文化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这是建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必然走向。三是高效性。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由于降水等自然资源的匮乏,人们往往采用技术手段以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产出,逐渐形成了黄河生态文化所特有的高效性特点,这在农业生产为适应气候变化而形成的旱作农业方面则尤为突出。这一特点也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诉求。四是和谐性。“天人合一”是黄河生态文化的核心观点。黄河生态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几组关系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理念尤其体现在历代治河问题上。面对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特点,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在不懈的探索与顽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人水和谐理念,这一理念也为当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定位黄河生态文化的功能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经济、文化是一体的。只有依靠黄河生态文化的支持和科学认识的指导,才能保障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彰显了黄河生态文化的价值。
黄河生态文化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思想理论依据。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首先要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融入知识理论体系中,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思想。黄河生态文化自诞生以来便不断创新,持续深化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为黄河生态文明发展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黄河生态文化决定着流域内民众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其发展程度越高意味着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也就越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也就越先进。二是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就是导引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指导人的生产生活行为,使其向着某一特定方向发展。当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个性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所能选择的行为方式越发多样。需要充分发挥黄河生态文化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三是提升发展动力。以黄河生态文化为主题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能够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危机间的固有矛盾,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黄河生态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长期作用于人,会形成遵循自然规律的自觉行为习惯。黄河生态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教育作用会让人们逐渐产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并自愿参与到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中。四是形成制度规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有制度作为保障。黄河生态文化中不断创新的生态制度,能为人们提供绿色发展的制度规范。但只有当人们从黄河生态文化中萃取生态环保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指导,才能形成绿色环保的制度标准。五是创新发展空间。从生态角度看,社会发展的各个门类、各个行业,都存在生态创新的新领域。从黄河生态文化中衍生出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兴产业,将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新的生长域。这是一种良性发展机制,它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通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来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
三、以黄河生态文化助力开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发展新局面
随着黄河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以黄河生态文化为抓手,做好黄河流域文化和生态两篇大文章,用实际行动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共赢的良好局面,积极打造以黄河生态文化为内在支撑的融合发展带,形成“大保护、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大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使黄河生态环境绿起来、文化产业兴起来、人民生活美起来、国家民族强起来。
加强顶层设计。随着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相关部门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参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谋划黄河生态文化带总体布局,将黄河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发展规划之中。依据文化发展规律、黄河治理保护的生态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制定黄河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以促使黄河生态文化得到全面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黄河生态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应有价值。
做好科研保障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黄河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需要良好的机制作保障。应探索建立黄河生态文化研究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项目、平台,对科研工作给予多方支持。黄河生态文化建设也需要有人才队伍保障。一方面,凭借黄河生态文化科研专家智库建设,吸引多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到黄河生态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带出一批精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科学研究与人才建设方式全力支持黄河生态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保护与活化文化资源。一方面,开展黄河生态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实施黄河生态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生态文化遗产廊道。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生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黄河生态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在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思路下,把与黄河生态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结合,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根基。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作为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型经济,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以黄河生态文化为文化根基,吸引更多的人群感悟黄河流域的生态文化,不仅是讲好“黄河故事”、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充分融合黄河生态文化要素的生态景观基础上,积极打造生态文明溯源之旅、大河生态景观观光之旅等文化旅游精品。把黄河生态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出来,推进黄河生态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构建教育传播体系。黄河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建立在坚实的生态文化教育传播基础之上。一方面,将黄河生态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教育体系,开发黄河生态文化教育读本、有声读物、系列教材、文艺作品,建构完善的黄河生态文化教育传播机制。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大讲堂、专题培训班、网络教学、研学游等形式,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建设黄河生态文化门户网站,借助黄河生态文化宣传小程序、黄河生态文化直播平台等新兴传播媒介,并辅之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打造多元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教育传播方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作者:陈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 (23BZS050)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河南省黄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24JB-04-02)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 审核:姜秋霞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