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籽籽同心,共绘同心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毕雪燕、刘丽霞的带领下,赴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实践队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实地体验等方式,挖掘木版年画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探索以非遗为桥梁和纽带,助力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队一行走访了朱仙镇年画一条街、木版年画博物馆及曹家老店等多家老字号作坊,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队员们深刻体会了木版年画的无穷魅力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张继中的店中,队员们认真品味《民族团结门神像》《百子图》《五族同庆图》等多幅蕴含民族元素的年画珍品,用心体会作品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记忆和团结互助的情谊。队员们还踊跃参与年画制作,从刻板、调色到拓印,亲手复刻了一幅融合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元素的《同心年画》,在实践中感受“一刀一版刻同心,一笔一墨绘团结”的匠心精神。在交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继中表示,当前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发展正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通过非遗工坊传艺、非遗进校园、线上直播等方式,推动传统艺术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木版年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精美的年画作品)
(非遗大师对于卷轴进行讲解)
(实践队队员体验年画制作)
(实践队队员们学习木版雕刻技术)
此次实践活动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载体,解码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基因,为非遗传承注入“民族团结”主题的时代内涵。通过全场景体验式实践,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非遗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也是凝聚民族情感、筑牢团结之基的过程。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战文化根脉,积极传播非遗文化,让新时代民族团结之花盛放于非遗传承沃土。
(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张继中老师合影)
来源:https://c.m.163.com/news/a/K4P97TUC0518WUV0.html?spss=newsapp&spsnuid=VwfpK58hdZgxe2rjHS5QISBef%2FYCwGvajJY3iZ3QBS1B%2B5GG2sVZWm%2FHZnYSwhcCLKLFB1b60t5bfMyo%2BfU9vA%3D%3D&spsdevid=YWE0NjczMjAzNjRiZDVmMl9mZGI0NzlkYWM1MjVfUmVkbWlfMjQwNjlSQTIxQw%253D%253D&spsvid=ZmRiNDc5ZGFjNTI1MWY4NQ%253D%253D&spsshare=wx&spsts=1752838804053&spstoken=79tpA1%2Bm2V18t1WLr7Urw7%2F%2BFwU8I4yTOTEDzwKPtDxB7K3oImOVrf4jymaywquwlksQB4%2Fll7v1WMKc%2BwnNAg%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