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民出版社专家莅临我校指导《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建设研究系列丛书》编纂工作
供稿:史丽晴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  编辑:刘春杰    日期:2020年04月16日

4月15日上午,河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张存威等专家莅临我校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建设研究系列丛书》(暂名)编纂工作进行指导、座谈。座谈会在办公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马书臣,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德春,丛书作者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明、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华轲、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吴礼明、创新创业学院陈超博士、宣传部张建松博士、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朱伟利、孙梦青等老师等参加座谈会议。会议由丛书策划者、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毕雪燕主持。

会上,毕雪燕对到访的3名专家表示欢迎,并向他们介绍了我校建设的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华水文化》的相关情况、黄河文化研究的背景与特色、黄河文化建设团队、在黄河文化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分别作了简要陈述。毕雪燕表示,黄河文化团队自成立以来对黄河文化研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并撰写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该系列著书的初衷是在我校已有的黄河文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深、提升研究水平,并拟于2021年将部分研究成果分批出版。

张存威对我校已有的黄河文化研究基础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与水患斗争的历史,黄河文明传承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使命,编辑出版黄河文化丛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实际举措。他强调,丛书的立足点是关于黄河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必须找准正确的宣传角度,利用好华水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特色。

同行的两位专家,译文编辑室主任刘玉军、历史文化编辑室主任杨光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玉军表示,国内出版社现有的黄河文化研究多侧重于故事叙述,我们从事新的研究一定要打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尝试借鉴国外探险家视角,以世界性的研究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黄河文化。

针对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对外翻译等方面的内容,曹德春院长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翻译时着重突出能引起大众兴趣且容易理解的内容,避开偏冷领域;二是用世界性的眼光去分析,如将世界几大河流文明作对比,站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上挖深研究。参与黄河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建设丛书编纂工作的众多教师纷纷向专家介绍了自己拟研究的领域与写作纲要,专家们认真聆听并予以指导性意见。

马书臣就本次座谈会做出了总结,一是专家们的站位高,视角宽,从事编纂工作的教师们应就本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作出积极整改;二是对黄河文化研究团队已作出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编纂团队要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充分贯彻我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特色。(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