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严大考校长在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 严大考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即将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全面总结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部署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次重要会议。学校党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听取了关于此次会议筹备工作的报告,审定了刘汉东副校长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汉东同志的报告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学校未来发展,分析了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意见,讲得很全面,很透彻。希望相关部门按照报告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这次大会还安排了陈南祥院长、赵顺波院长、徐建新处长分别介绍学科建设经验、导师工作经验、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情况分析,三位同志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探索总结的诸多内容,对我们的学科建设、申报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学习及思考。
同志们,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事关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高度来审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下面,结合学校实际和本次会议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一、树立三种意识,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周济部长曾经指出:“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这条主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这就是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整合作用。通过学科建设可以理清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科研立项选题、资金、设备投入等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从而达到通过学科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政策规定的协调一致,真正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树立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学科建设不仅是一个院系、一个专业的大事,更是学校发展的大事。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和建设规划。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并围绕学科建设逐步扩大其他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建设,最终形成以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若干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群,在此基础上拉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植新学科生长点,适度发展人文学科,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学科发展态势。
树立学科建设的“特色意识”。学科建设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地质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突出学科特色,争取学科领先地位,占领学科制高点。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宽广的领域,我们必须选准自己学科的突破点,经过连续的培育和建设,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方向,特别是主要学科方向上。因此,树立学科重点方向的“特色意识”是确保学科建设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同志们,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强化上述三种意识,整合学校资源,使政策保障、人力配置、经费投入达到最优化,真正确立学科建设在我院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二、认清形势,抓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经过广泛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升了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大量科研课题的立项、结项,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机遇和物质保障;三是学位授权点的迅速增长,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龙子湖新校区的稳步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与结构,有利于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确在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校与国内许多知名高校的差距还是很大,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学科挖潜不够。经过两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我校的学位授权点大幅增长,但后备学科资源相对匮乏,学科点后劲不足。
第二,师资队伍不强。教师中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数量偏少、能力偏弱,尤其是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比较缺乏,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博士比例亟待优化和提高。
第三,科研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量仍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与撰写高水准论文工作的需要,我校急需在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规模上下功夫。
三、提升理念,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意识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准确把握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等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持续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关键是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只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立足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真正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这个理念。
优秀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教育的主体,导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一定要把培养人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学科前沿,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要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不断提升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关系。根据我校目前状况,适度把握本科生规模,努力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是研究生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势必导致培养条件和导师队伍的不足,影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规模的同时,加强培养条件建设,补充导师数量,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解放思想,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学校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1.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拓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
研究生教育不断为社会输送大批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从社会汲取营养,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自我完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和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不断拓宽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还需要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扩大校外导师的人数及学科领域,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参与校外科研项目研究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2.规范管理,改进研究生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改进研究生管理模式,明确学校、院(系)等不同机构在管理组织中的职责,有效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项工作。研究生管理模式应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适应性,便于信息交流,有利于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中,机构优化是前提,分工明确是保证,协调合作是关键,提高效率是根本。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我们要积极探索研究生管理的新模式。
3.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当前,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要重点深化两项制度:
第一是导师资格评审与复查制度。研究生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不断完善导师遴选和复查制度,树立导师是一种岗位而不是永久性职位或地位象征的观念,实行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机制。在导师资格评审中,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要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第二是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要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自我监控与评估,为提高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证。
4.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
要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第一,培育交叉融合的学科增长点机制。要突破学科壁垒,依托优势学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合作科研为媒介、以学科点申报为纽带,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二,构建分层次建设的学科投入模式。根据我校现有学科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分类论证学科规划、分层次进行投入建设的模式。要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群,以此带动更多学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同志们,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坚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拓展办学思路,抓住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就一定能够取得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大发展,进一步开创我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