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供稿:党委宣传部|通讯员:刘畅      |  编辑:吴俐娟   |  初审:梁丽丽   |  终审:祁萌    日期:2025年03月06日

编者按: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隆重开幕。我校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收听、收看两会报道,关注两会热点,认真学习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实际,畅谈感想体会。现摘编如下。

全国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王笃波:3月5日上午,我在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报告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前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将深学细悟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落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战略优势,紧紧锚定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定位,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局立新,大力实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卓越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卓越科技创新提质行动、卓越社会服务增效行动”,实施“数智化赋能、国际化赋能行动”,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效能,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努力把服务黄河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贯通落实,更加深度融入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大局,更加聚焦以“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华水力量,持续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校长刘俊国: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为高校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强国教育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治水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服务“四高四争先”,深化省部共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四卓越两赋能一提升”行动,持续发挥“举校体制”优势,全面落实“双一流”创建任务,努力实现水利工程学科A类突破。学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向黄河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水网建设等重大需求,聚焦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优势学科群体,推动“水利+”“+水利”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聚焦水利工程学科“水资源与流域生态保护、河流动力学与水沙调控、水工程安全与长效运维、数字孪生水利”四大方向,强化水利学科优势,持续提升“双一流”创建水平,以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科技创新支撑服务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治水兴水护水贡献华水力量。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费昕: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务实,全面简约,既是成绩单、也是任务书、更是动员令,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高等教育发展定下了总基调,令人欣喜、让人振奋。作为高校组织部门,要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科教兴国战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结合起来,在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完成中心任务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以赴建强组织、配强班子、用好干部、服务人才,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郭瑾莉:认真聆听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深感这是一份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更是一份全面深化改革的报告,备受鼓舞,也倍感压力。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为我们继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2025年党委学生工作部将启动“思政领航行动计划”,推动实施“思政+”工程,将科学精神、水利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回应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实践活动与典型经验推广,推动五育融合,培育具有华水特色的思政育人生态。报告还提出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本年度党委学生工作部将全力布局“暖心护心帮扶计划”,通过心理监测精准化、家校协同机制化、危机干预体系化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全员心理育人能力,持续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新的一年,党委学工部还将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计划”“优良学风培育计划”“辅导员胜任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改革举措,努力以两会精神为航标,以实干谋新局、以创新开新篇,在思政铸魂、管理增效、服务提质、队伍赋能中,书写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华水答卷。

科技处处长王为术: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行业特色高校,我们将坚守治水兴国使命,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建设等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部署机遇,立足黄河,面向全国,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有目标有组织科技创新。将聚焦水利科技前沿,加强水科学基础研究和水利新质生产力研究,加快治水问题和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建强“水资源与流域生态保护”“河流动力学与水沙调控”“水工程安全与长效运维”“数字孪生水利”四大特色优势方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以科研团队为核心的科研主体改革,建设科研特区;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转型,建强水利特色科技基础力量;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和区域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水利基础研究生生力军、水利应用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水利科技创新策源地。

社会科学处处长宋冬凌: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联想到近期从DeepSeek横空出世,到《哪吒2》火爆全球,一系列科技创新突破,创造了更多“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奇迹,每一位中国人都倍感自豪和振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百业兴。作为一名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也深知高校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目前学校实现“双一流”创建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社会科学处将抓住发展机遇、抢占历史先机,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水利学科特色,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科技创新,整合汇聚研究力量,坚持推进各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多主体协同,培养科研人才,实现协同发力。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级奖励、高层次智库成果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扩大学校标志性科研成果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社会影响力,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华水的智慧和力量。

教务处处长宋刚福: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高等教育成为热议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这与我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特色化发展,聚焦内涵提升,锐意改革创新,坚定追求卓越,全力推进“双一流”创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教务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2025年党政工作目标要求,继续锚定学校“双一流”创建目标,积极推进有目标有组织人才培养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三级三类”卓越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体系,持续强化“四重四融”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卓越创新人才,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贡献力量。

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红涛: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为华水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确立的发展任务,聚焦“双一流”创建宏伟目标,统筹做好学校“十五五”开局谋划工作和学科筑高原起高峰,按照改革总体部署确定的“3121”改革行动,扎实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学科交叉融合、“院办校”改革等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学校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战略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努力奋斗,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水利工程学科A类突破贡献力量。

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刘海宁: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答卷。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节点,全国两会隆重召开,明确了2025年各项工作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时间表,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将主动对标两会精神,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以国家重大战略和水利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号召,深度嵌入行业企业发展的真实场景,紧密跟踪、精准把握、透彻理解产业创新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校内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校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互动,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科技赋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华水力量,打造水利领域社会服务高地。

校团委书记谢琰: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特别是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部署,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为高校青年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我深感重任在肩、更须加速卓越!当前,学校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校团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聚焦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责主业,着力深化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科创育人、文化育人,助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锚定学校“双一流”创建和水利工程学科A类突破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四卓越两赋能一提升”行动,积极探索数智赋能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升级的新方法,促进青年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以深化科创竞赛提质增效、打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化新范式为抓手,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把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工作做细、做实,把思政工作和第二课堂建设做优、做亮,团结引领广大华水学子在青春奋斗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守华水品格,为学校锚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主动融入服务“四高四争先”的坚定步伐中贡献青春力量!

水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冯飞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等,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特色鲜明的水利水电大学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全力推进“双一流”创建关键之年,作为学校“双一流”创建的重要支撑学院,水资源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水利人才;坚持引育并举,持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聚焦黄河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建设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力求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学院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谋新局、开新篇,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力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曹连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尤其今年是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之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水利教育工作者,将牢记治水兴国初心使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施卓越行动,培养卓越人才,做出卓越贡献,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和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卓越工程师学院立足工程硕博层次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急需人才,聚焦国家江河战略需求和省委“四高四争先”的科学谋划,培养卓越水利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

材料学院院长仝玉萍:政府工作报告锚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攻关”等教育内容,为高等教育发展标注了新方位,描绘了新蓝图。作为材料学科建设的一名践行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2025年是学院主动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大局、落实“院办校”改革要求、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的攻坚之年,两会的召开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将学院发展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产业变革浪潮,扎实推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在材料学院落地生根,全面融入学校“3121”改革行动和“四卓越两赋能一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材料+水利+数智”为融合路径,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有目标有组织地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聚焦内涵提升,锐意改革创新,坚定追求卓越,凝聚磅礴力量,加快推进学院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力量。

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李纲: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确保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示精神,管理与经济学院将全面贯彻校党委、校行政的决策部署,凝聚合力,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规模和质量。一是构建师生帮扶、家校协同机制,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加强学院、教师对学生的考研录取和调剂工作的一对一指导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考研率;二是构建全员参与、帮扶就业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访企拓岗力度,发挥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优势,积极拓展与省内外企业的沟通交流,组织小而精、专而优的招聘会,助力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三是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员促就业的工作合力,全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贵成: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不应该是少数产业、少数行业、少数人的新质生产力,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应该逐步向人口规模巨大的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目标发展。这就需要做好新质生产力整体“技术链”“产业链”的延伸,优化社会公众进入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就业链”,加速社会公众的职业能力与新质生产力领域职业的转换,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收入分配链”。公共管理学院全体教育工作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创新,夯实卓越育人底座,创新卓越育人新范式,培养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慧欣:2025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凝心聚力、鼓舞斗志的盛会,节点特殊、意义非凡。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远,特别提到了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等。这与我校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使命高度契合。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我们要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未来我们将以“人工智能+”为引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水利工程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智能化发展。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助力实现科技强国梦。

慧泉书院院长李幸福:作为扎根高校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这与我校“双一流”创建目标和书院通专融合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慧泉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战略部署,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中勇闯新路。将持续深化特色品牌建设‌,完善“幸福大哥有话说”特色品牌活动体系‌,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打造“慧馨庭院”沉浸式思政空间,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把握新时代学生心理特征,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打造全员覆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中展现书院担当,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王青正: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从2023年的ChatGPT到2024年的Sora,再到今年DeepSeek,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通用人工智能也正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面对科技与产业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将积极响应时代需求、把握机遇,深化AI赋能教育教学,促进数字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将引导学生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最新AI前沿技术、Transformer架构、强化学习等在复杂工程问题场景的应用案例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让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时代同频。将紧密围绕AI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智慧水利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展研究,吸纳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挖掘科研课题,培养科研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教研双力并举,为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蔡岩: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时刻关注两会动态,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和高等教育相关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我深受触动。接下来我将积极学习创新理论,主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将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两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提升专业素养、投身国家、社会和发展的方法,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智慧和力量。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也让我开阔了视野,雷军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使我认识到高校教育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将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前沿技术学习实践、参加科技创新讲座,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其探索新兴领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厚植情怀、积累智慧、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华振鹏:2025年全国两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召开,作为新时代华水青年,我们深受鼓舞,更感责任在肩。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是我们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明确自身责任的重要契机。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将自身专业特长与当地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乡村教育、科技推广等工作,在支教工作中用心备课,用爱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以实际行动展现华水学子风采,彰显学校“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王景冉:通过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对国家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未来一年的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推动能源体系转型、智能电网建设等领域在国家未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也让我进一步意识到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树立远大理想,坚持脚踏实地,练就真本领,解决真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会精神,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