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刊发校党委书记王笃波、校长刘俊国、副校长姜彤署名文章
供稿:   党委宣传部    |  编辑:李晔   |  初审:梁丽丽   |  终审:祁萌    日期:2025年04月28日

2025年4月28日《经济日报》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王笃波、校长刘俊国、副校长姜彤署名文章《聚力学科建设 勇攀学科高峰》。

聚力学科建设 勇攀学科高峰

王笃波 刘俊国 姜彤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汇聚的集中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国家相关部门与河南省共建的“双一流”创建高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牢牢抓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这一办学定位,坚持高质量水利特色化发展,聚焦内涵提升、锐意改革创新、坚定追求卓越,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以“双一流”创建为引领,突出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创建在全校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水利+”三圈层学科建设体系,打造“1+4+N”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共同体,引导学校学科整体形成向内支撑一流学科创建、向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横向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发展模式。

重塑学科生态体系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使命,在贯彻以一流学科创建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构筑中西部水利教育新高地的过程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水利工程学科、如何以一流学科创建引领学科整体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确立了重塑学科建设体系的发展新思路,即遵循重点突出、兼顾整体,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认清学科定位,构建了核心学科起高峰、交叉学科强特色、协同学科筑高原的“三圈层”学科体系,实现全校以水利特色为主基调的新学科布局和生态体系。

第一圈层是水利工程学科,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核心阵地。第二圈层是“水利+”交叉学科领域,在兼顾传统特色学科方向的同时,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交叉学科团组,形成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协同、多平台共享的学科发展模式。第三圈层是“+水利”协同学科,向内与水利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以“+水利”“+人工智能”为路径,积极融入第二圈层,培育更多新兴交叉学科,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向外面向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横向各学科间进一步交叉融合,形成一张广阔的网,将全校学科深度交织,促进知识的协同创新与共享。

三大圈层的构建,打造了以“水利+”为创新引擎,融合“+水利”与“+人工智能”双翼的学科发展新模式。其核心圈层,犹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不断地输出向心动力,不仅激活了交叉学科的向心力,还巧妙平衡了离心力,确保各学科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又能和谐共生。这一动力机制进一步加速了协同学科间的向心融合力,推动学科边界的模糊与重构,为构建特色鲜明、优势凸显且具备持续优化能力的“华水”学科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此,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学科生态体系应运而生,致力于不断探索水利科学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新境界。

打造“1+4+N”学科共同体

围绕水利工程1个核心学科、串联4大交叉学科团组、择优N个特色研究方向,学校形成了“1+4+N”的学科共同体,构建起学科交叉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坚持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新质生产力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立足科学技术前沿和特定重点领域,全面布局和实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培育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推动传统学科特色化发展。

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制定交叉学科研究计划、支持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研究、建立学科共同体评价机制、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共同体的建设。

此外,学校持续强化顶层设计,高站位、大格局做好前瞻性布局规划,站位国际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新兴交叉学科培养计划。以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创建为契机,重点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传承守正、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筑高原、起高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来将继续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推进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高质量建设中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