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土木与交通学院
| 编辑:李晔
| 初审:郑荣军
| 终审:樊要玲
日期:2025年10月20日

10月17-19日,由我校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郑州大学、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在郑州召开。校党委书记王笃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建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程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长刘军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秘书长董建伟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岳清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王立军、范重、葛家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伟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卿龙邦,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晓,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我校副校长赵军以及来自全国高校、企业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领域专家学者400余人参加会议。

王笃波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大会既是我校加速“双一流”创建的重要盛事,更是国内外混凝土学界碰撞智慧、共话发展的高峰对话。面向新时代,学校正紧紧把握“双一流”创建机遇,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改革。承办这一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既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对学校办学实力的高度认可,更为学校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学校期待与各位专家通过深度交流合作,携手推动我国混凝土领域科技进步。

程莹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双碳”目标、智能建造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领域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挑战,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愈发严苛。面对新形势,必须以创新为驱动、绿色发展为理念、数智融合为动力,持续推动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刘军进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传统建造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对此,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将聚焦三方面工作:一是勇担使命,紧盯政策导向与技术潮流,协同攻克工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夯实基础,通过高水平活动与重大项目聚集高端人才,扩大行业影响力;三是守正创新,搭建学术桥梁并推动产业链协同,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行业生态圈。

孙建超在致辞中指出,混凝土材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重大发明,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其性能与质量直接关乎土木工程百年安全。推动混凝土及建筑行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质量中国”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实践。本届会议将聚焦行业痛点难点与前沿趋势,汇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混凝土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智能建造与低碳发展新体系构建。

在本次大会上,岳清瑞作题为建筑与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新技术》的主旨报告,刘加平作题为《现代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的主旨报告,王立军作题为《城市更新思考与实践》的大会报告,范重作题为《大跨混凝土框架梁抗裂抗震性能研究》的大会报告,葛家琪做题为《预应力技术研究应用与拓展》的大会报告,赵军作题为《黄河流域大宗固废制备绿色建材关键技术研究》的大会报告,包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专家和知名企业技术专家等30余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以“加快混凝土数智融合与绿色创新,构建智能建造与低碳发展新体系”为主题,会期2天,会议报告共147场,其中主会场大会(主旨)报告19个,8个平行分论坛、128个口头报告。本届会议报告成果表明了预应力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正在取得的显著进步和重要成果,在有原创特征的理论建构和工程实践创新方面,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据悉,作为引领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行业的学术盛会,大会已经成功举办23届,得到了来自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认可,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成为混凝土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