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青年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绘就青春画卷
供稿:   校团委    |  编辑:李晔   |  初审:谢琰   |  终审:梁丽丽    日期:2025年08月24日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2025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主题,结合“三下乡”“返家乡”“向基层报到”等专项活动,设计了专项申报立项、校级示范立项、院级自主立项和学生自主实践四大类别,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促进等重点领域,设置“水润中国”等特色专题,通过“集中+分散”的形式,引领华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突出特色,在俯身实践中历练过硬本领

校团委“泽乡水韵・情系水塝”实践队来到信阳市新县水塝村,探寻“共青坝”坝址,搜寻校友筑坝故事,深入调研村集体产业,聚焦当地生态产业布局,绘制文旅地图、设计旅游网站、完成生态产业报告,以专业力量再次为老区振兴注入“华水动能”;水利学院“水脉新织・豫生辉”实践队深入兰考县黄河湾区、东方红泵站等地,调研黄河治理与农田灌溉体系,探寻水利工程在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推动理论学习与水利专业认知深度融合;乌拉尔学院“南水北调,水脉传承”实践队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管理处,实地考察智能化监测系统与倒虹吸工程,结合专业课程解析大国工程的水利科技内涵;管理与经济学院“寻水溯源,河脉探索”实践队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通过数字交互技术解析彩陶文化中的治水智慧,体验数智技术活化文化遗产的创新路径。

二、躬行求实,在实地调研中增进社会认知

水资源学院“踏迹汇录”实践队深入河南水建集团,实地观察施工设备,系统学习高架建设核心问题及污水排放管道设施完整流程,在课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碰撞中,加深对水利行业的立体认知;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文脉守望者”实践队深入开封双龙巷,记录青石板街巷中2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细节,解码市井记忆背后的文化根脉;机械学院“机械探厂研学”实践队探访中国一拖集团,在智能化拖拉机生产线见证“东方红”品牌从“一五”计划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体悟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传承;公共管理学院“水”润农心·“乡”伴同行调研团走进武陟县乔庙镇,探访藕稻共生种植系统,了解其发展历程、生态特点及当代价值,感受传统农耕智慧赋能的独特与珍贵;生态环境学院“黄河青语”实践队走访黄河文化公园等地,开展黄河地理生态溯源和文明脉络解码等活动,形成《黄河文明生态基因图谱》研学报告,多维度提炼治黄智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课程提供教学案例支撑。

三、传播声音,在宣传宣讲中汲取奋进力量

善水书院“拓宇先锋,薪火相承”志愿宣讲团走进社区与学校,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核心,通过科普视频、科学家故事分享等,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热情;法学院“黄河安澜・法宣护航”实践队在长垣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普法活动,通过情景剧、宣传页发放、互动问答等形式,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法律意识;电气工程学院“春藤攀向朝阳”实践队来到郑州市永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针对青少年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设计互动游戏,开展废旧物品分类创意课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环保理念,践行绿色发展;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 +”实践队在养老院开展助老活动的同时,通过发放防水、节水、用水小册子,开展通俗易懂的水利科普宣讲活动,传播知识,传递温情;信息工程学院“相豫河南”实践队走进河南省南水北调博物馆,探讨南水北调工程与黄河治理保护战略的协同效应,开展主题宣传和问卷调查,激发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四、深入基层,在一线服务中展现青春风采

土木与交通学院“关爱环卫工”实践队在郑州市社区开展“倾听橙衣故事”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对话交流等形式,记录环卫工人工作日常,策划“一杯水计划”公益行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温暖与尊重;数学与统计学院和材料学院分别组建的“蒲公英”和“青苗”支教团在开封通许县开设水利科普、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课程,设计特色游戏疏导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开展理论+实践的劳动课堂,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智川书院“青行”实践队在周口市鹿邑县邱集乡新村学校开设摄影与无人机课程,通过飞行演示、实操体验,拓宽乡镇学生科技视野;电子工程学院“豫水寻踪”实践队在心怡路社区开展水文化科普课堂,指导孩童手绘黄河,向居民调研,增强节水意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绿野知行”实践队携“碳捕集膜应用+碳肥助力农业增产”项目深入新密乔地村,与驻村干部探讨大棚半自动种植技术和碳膜吸附技术融合的可行性,收集田间数据,明确项目与乡村生产需求的契合点,助力乡村低碳农业发展。

五、讲好故事,在文化传承中挖掘时代价值

外国语学院“水韵丝路”实践队跟随汴绣传承人何丽霞穿针引线,将《清明上河图》绣品与“一带一路”主题结合,拍摄双语非遗宣传片,用青春视角架起文化交流的“针尖桥梁”;清源书院“青禾向阳行”支教团在杞县祁楼小学开设“黄河水密码”课程,带领孩童共绘“心中的母亲河”,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人文与艺术学院“皮影新声”实践队在同盟古镇改编传统剧目,融入电子音效和现代台词,让千年皮影戏吸引年轻观众,为黄河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慧泉书院“石榴同心,E 脉相连”实践队深入登封市马家寨村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听故事、看发展、办实事、品文化等多维度实践,全方位感受登封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人居科学与设计学院“锈迹生辉·复兴者”实践队在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开展公益讲解活动,向公众讲述油化厂不同时期的发展故事,诠释工业遗产文化振兴之路,强化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知。

暑期社会实践为广大华水学子搭建了联结学校与社会的平台,构建了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全覆盖思政“大课堂”。自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学院(书院)积极响应学校整体部署,团干部带头作用显著,学习调研深入扎实,实践特色显著突出,组织指导扎实有力,实践活动氛围浓厚,共有近1200名师生以集中组队的形式奔赴祖国各地,另有11000余名学生以个人实践的形式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风采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400余篇,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为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建立展示专栏,品牌传播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接下来,校团委将进一步强化实践成果转化,主动将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和感悟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建议,及时挖掘总结、凝练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优化社会技术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大局贡献度,并以此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为学校“双一流”创建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