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贾兵强:在传承节水史中谱写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 黄立赫 |供稿: 大河网 日期:2022年12月12日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必须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尽管我国节水成效显著,但与我国水安全形势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节水不充分、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节水的优先发展地位是由我国国情和水情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是“地大水薄人多”。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与耕地、化石能源等经济要素不匹配,北方流域降水和产水模数相对较低,且水资源量持续衰减,人口众多又使得我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样的国情和水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水优先”之路。节水优先,就是要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总的来说,我国历经“自发”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工程技术+制度建设”节水和“数字”节水,让节水变得可知、可评、可判、可控。


古代节水:自发节水到技术节水


我国古人在治水、节水、用水方面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依存、开发和索取三个阶段。


一是依存阶段(旧石器时代),相当于原始文明时期,历时约200万年。在原始社会,先民使用劳动工具采集和狩猎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水源丰沛的地方逐水而居,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生命之水、生活之水、生产之水。该阶段,先民们仅仅是把水作为生存的重要资源禀赋,没有节水需求和强烈的节水意识,仅是本能地、自觉地依赖水资源。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时期,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南召猿人等均选择沿河建立聚落,考古发现很多依山傍水的古遗址。


二是开发阶段(公元前1万年至16世纪初),相当于农业文明时期,历时 1 万多年。在此期间,人类与水的关系处于开发利用阶段。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人们便使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除此之外,人们会用淘米水浇花、饮牲口,甚至把淘米水发酵后当作天然洗发液使用。唐朝《水部式》是中央政府制定的关于水资源管理的专门的行政法规,也是现存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部水资源专门法规。明代北京北海团城是充满古人智慧的集雨节水工程,九个渗水井与地下涵洞相通,每当大雨或暴雨来临时,雨水就顺着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植物在多雨时不致积水烂根,在天旱时不致缺水干枯。


三是索取阶段(17世纪至20世纪初),相当于前工业文明时期,历时300多年。这期间,人口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气候干旱化趋势加强。明清时期,虽然北方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萎缩趋势,但南方的小型水利工程以及北方的有高效率的井灌水利技术,却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该时期也大量引进推广耐旱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以此缓解人水矛盾。在此基础上,人们忽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度开采水资源,使水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枯竭,从而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增强,节水方式多样化。清代初期在运河沿线实行最严格的《节水管理条例》。清代中期,在东祁连山河西走廊,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下游缺水与上游破坏造成水资源利用困局,从而产生利用冰川融雪的 “生态节水方式”。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农业、城市迅速发展,供水量急剧扩大,人们开始大规模利用地下水。20世纪初期的上海开凿出我国第一口城市供水机井。


当代节水: 行业节水到节水型社会


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涉及单位、家庭、个人等用水主体,必须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自觉增强节水意识,规范用水行为,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历经农业节水萌芽期、城市节水推进期和全面节水建设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水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求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时期。


一是农业节水萌芽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节水意识相对淡薄。随着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和用水需求增加,节约用水工作逐渐受到关注。195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经济合理用水。1961年,中央转批农业部、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围绕灌区管理提出节约用水。


二是城市节水推进期(1978-1998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把厉行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81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的通知》。198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把节约用水尤其是城市节水摆上政府重要议程。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提出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将节约用水提升到法律层面。


三是全面节水建设期(1998-2012年)。世纪之交,为应对区域性、系统性水问题,我国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1998年中央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并在水利部设立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2000年,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2001年3月,水利部确定甘肃省张掖市为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节水工作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四是全社会节水制度建设期(2012年以来)。党的十八大把“建设节水型社会”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2014年3月中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节水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约用水成为国家意志和重要战略。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2020年8月中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指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面向全社会的节水制度与约束激励机制基本形成。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节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书写出属于中国的奇迹。当前,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建立健全节水指标与标准,做好国家节水行动实施的组织推动,建立健全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领域节水、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贡献水利力量。


【作者:贾兵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河南大运河史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143)的相关研究成果】

https://4g.dahe.cn/theory/20221212114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