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李保全:深刻理解人民城市蕴涵的生态治理智慧
(编辑: 刘叶 |供稿: 大河网 日期:2024年08月22日 )

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关键领域,也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挖掘城市生态治理智慧,完善城市生态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生态治理能力,增强城市生态治理效能,对于构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美丽之城”等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生态文明事业进入系统性变革时期,以现代城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依托,全面重塑城市生态发展整体格局,成为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现实指向。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瞄准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生态战略,坚持现代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思维,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导向,以现代生态治理的数字化、专业化为手段载体,优化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维指标及政绩考核体系,推进城市发展总量观、环境极限观、空间宜居观、生态补偿观等多样化生态治理观念建构,形成了现代治理特征突出、生态治理特点鲜明、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的现代城市生态治理模式,为人类城市生态文明治理事业提供了全新智慧借鉴。

一、系统化的现代城市生态治理观

人民城市生态治理是城市中各种生态治理要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它包含了人民城市的生态治理战略、目标、路径、原则、理念及实践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是我国生态治理事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体要求,内在蕴含着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一盘棋”意识和系统化思维。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一盘棋”意识和系统化思维,注重生态治理的整体性、有机性、大局性和协调性,这是系统化现代城市生态治理观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彰显。

人民城市系统化现代城市生态治理观,并不局限于系统性思维和“一盘棋”意识等层面,还体现于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遵循、理念指引和实践原则等维度。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维度,人民城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生态文明总体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生态文明事业的前瞻性谋略和行动性指南,人民城市生态治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生态治理层面的接续贯彻和具体实践。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维度,人民城市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大力推进城市的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与治理,能够为守牢城市绿色发展底线提供基本社会理念遵循。党和国家针对“两型社会”建设与治理提出了诸多具体性指导理念,如框定城市发展总量、树立环境资源观、坚持环境极限观等,这些具体性指导理念成为人民城市系统化城市生态治理观智慧的重要构成。

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性谋划

审视人类城市发展史,城市生态治理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多维功能空间的发展平衡问题。城市功能性空间的协调程度,影响着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按照城市不同类型的功能属性,现代城市发展主要包括三大维度空间构成,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城市生态文明事业出现阻滞,表面是单一维度的生态空间问题,实质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失衡引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强调,在城市空间维度集中表现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三者的协调关系。重视生产空间、弱化生活空间、忽略生态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态问题频发和难以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问题被摆在国家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来对待。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建构顶层设计,既阐明了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内涵意蕴,又揭示出人民城市建设中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共存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空间建构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南。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平衡有序的城市空间建构布局,表面看似与现代城市生态治理实践无关,但每个空间维度都内蕴着城市生态治理的创新性思维和现代性智慧。集约高效的人民城市生产空间,蕴含的是社会主义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对于城市资源能源使用的空间要求;宜居适度的人民城市生活空间,蕴含的是社会主义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建构的空间要求;山清水秀的人民城市生态空间,蕴含的是社会主义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对于城市自然生态塑造的空间要求。概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重要论述,侧面上是对人民城市生态文明事业的创新性探索,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考,彰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时代生态治理的空间维度智慧。

三、城市生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生态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构成,提高生态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增进生态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必要举措。生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能绕开的重大话题,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保障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未来五年要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这为我国不同领域生态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具体要求。城市生态公共服务是城市发展提供给人民群众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不仅涵盖了城市绿地、河流、湖泊、森林、公园、水源等基本要素,还包括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噪声消除、环境整治等基本设置,更涉及了城市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基本规章。城市生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的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公平地、可及地获得生态公共服务,核心是城市居民获取生态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切实保障城市居民应有的城市生态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以高品质城市优美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态公共服务需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和生态为民的城市生态发展原则,重点谋划和解决了如城市黑臭水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绿地不足、垃圾围城等损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积极推动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大力完善城市街区公园、城市公共绿地、城市生态涵养区、城市环境保育区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总体容量(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容量,优化完善城市生态治理与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约,不断创造人民群众向往的天蓝、水绿、山青的优美城市人居环境,最大限度促进了现代城市生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态公共服务的水平。

四、科技赋能城市生态治理实践

现代城市治理是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等特征为一体的全新治理模式,相比较传统城市发展而言,现代城市治理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科技场景化运用的频次越来越多。大力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现代智能城市建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生态治理作为人民城市现代治理的重要层面,其形势之严峻、任务之艰巨、条件之复杂,同样需要智能化、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必要支撑。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治理走上高质量现代治理道路的必要举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城市生态治理,既能够提升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精准性,又能够提升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人民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VR/AR等数字技术的城市应用场景,从智慧政务、智慧商务等层面拓展到智慧社区、智慧厕所、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警务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建构起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数字“城市大脑”。与此同时,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数字化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数字技术的生态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扩展,如城市环境监控系统、污水处理信息系统、垃圾处理信息系统、水体环境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绿地智能浇灌系统、路灯管理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多个层面实现了与城市生态治理领域的充分融合,尤其是通过卫星遥感、智能定位、光纤传输、影像识别等现代科学技术,精准识别和准确定位城市人口密集区、高能耗承载区、生态敏感区、环境重点污染地区等重点区域,及时准确地将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及状况实时动态地反馈到有关政府部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城市生态治理的决策效率、策略精度和总体效能。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人民城市生态治理实践的助推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信息技术外,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垃圾处理技术、水体污染处理技术等,也为人民城市现代生态治理实践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者:李保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程及经验研究”(2021M703557);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揭榜挂帅”项目“基层党建赋能乡村饮水安全的困境及对策”(24JB-04-06)】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

https://bbs.dahe.cn/m/newdetail/c3_1804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