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0/BD/33/6422450DD26BF911AEB5AE25B39_71CFB4A4_657CA.jpeg)
●实践团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寻水溯源”实践队
●实践地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许昌市襄城县上寨村等地
对于水利人来说,“南水北调”是门必修课。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的实践从水的“源”头开始。
陶岔渠首大坝横跨两山,一泓碧水奔涌向北,这是令人赞叹的工程奇迹;淅川移民新村果园里,甜美瓜果挂满枝头,这是可感可触的幸福生活;襄城县上寨村,90后女支书用网络直播“潮经济”带着村民过好日子,这是时代需要的青春范儿。“寻水溯源”之旅,我们被深深地震撼着……
在知行合一中坚定信心
在书本上,“陶岔渠首大坝”是经典案例。它位于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工程,主要由引渠、重力坝、引水闸、电站四部分构成。
“甘甜的汉江水从这里自流北上、润泽千里,经过1432公里、大约十几天,就可以流到北京了。”工作人员介绍。
身临其境,课本上的那些名词、数字仿佛“活”了起来。更巧的是,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正是我们学校2001级给排水专业的校友。他晒得皮肤黝黑,讲起专业滔滔不绝,从他们和数万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
当“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3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5亿人”的数字摆在眼前、当目睹着一泓清水浩浩荡荡奔涌,我们觉得自己所学是很有意义的,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大有可为的。
在深入乡村中感受发展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新村。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
走进邹庄移民村,宽阔的水泥路、大气的光伏路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老村交通出行不便利,收庄稼都是泥里来、泥里去。搬过来时,楼房盖得好好的,可以‘拎包入住’。环境好起来了,村民的生活也富起来了。”接待我们的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脸上一直洋溢着笑意。
在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里,瓜果飘香。基地负责人介绍,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是一条特色产业牵引之路。基地流转土地652亩,种植猕猴桃、莲藕、葡萄等果蔬,带动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从移民村到幸福村,从“搬得出”到现在的“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淅川人“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在扎根基层中绽放青春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主推的商品是我们上寨村的龙头产品——艾草……”在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上寨村的直播间里,我们见到了“网红”村支书刘洋。
这个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村,也是典型的平原农业村,25岁的刘洋两年前还是县里的舞蹈老师,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又“土”又“洋”的村支书。
说她“土”,因为她和这片土地太亲近了,挽起裤脚就往泥地里踏;说她“洋”,因为她是个有30多万粉丝、通过直播带着乡亲致富的“网红”。
青春理想、青春担当……这些“高大上”的词语在她身上变得具象起来。刘洋说:“每个人的岗位再平凡、再普通,只要把工作踏实做好,就是最优秀的。农村是个非常广阔的舞台,需要优秀青年来建设。”这不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模样嘛。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的信心更足、劲头更足。
带队教师点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团委书记程霞:作为一所水利特色学校,我们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要投身水利工程建设第一线,虽艰苦也光荣。
这次社会实践的经历,在知行合一中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接地气,这些都将为他们走向社会、独挑大梁积蓄能量。
我们正在梳理实践收获,计划制作一系列“寻水溯源”探寻红色水利遗产文化影像,传播红色水利故事,让红色水利基因代代传承。(本报记者 周晓荷 整理)
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23-08/16/content_664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