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育新模式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基本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充分发挥高校和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创新教学方法、重塑师生关系、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场所、拓展教学时间、突破单一教学模式限制,探索出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符合教书育人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三讲四联动”教学新模式,使华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贴近学生,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一、“三讲”新模式——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体系
(一)办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现实,直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也更加多变,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这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亟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
(二)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勇于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构建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育人性是它的显著特点,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是它的主要功能,它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保证其教学效果,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思路,注重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而打造优秀课程,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体系化建设是关键。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着“上好每堂课、讲清大事件、影响所有人”的原则,探索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新模式,即 “课上老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构建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课上教师精讲”,就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创新教学形式,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丰富饱满、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出专题化教学,即时代主题+教材主题=教学主题,采用“三模块”教学法。即把每次课分成三个教学模块,第一模块教师精讲45分钟,把主要理论讲深讲透,切实讲出理论的力量、理论的魅力,体现思政课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模块学生分组讨论20分钟,围绕教师精选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展开讨论;第三模块学生分组典型发言20分钟,教师最后点评5分钟。当然了,三模块教学法中的教师精讲环节,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确定专题后,教师围绕专题精心准备,讲授时通过层层剥笋,不牵强不刻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真受益”。在小组讨论阶段是要求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围绕专题分组展开讨论。在第三阶段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也是轮流的,让每个同学都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这样的改革就变灌输性课堂为启发性课堂,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实行过程考核加期末考核,过程考核涵盖学生出勤、讨论发言、实践调查、杯赛参与等多项内容,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实行开卷考试,取消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型,改为材料分析和案例分析题,题目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实际、围绕社会热点来设计,注重开放性、实践性,注重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实现考试和学习深度贯通。
“课下专家活讲”,通过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就当前国际局势、国内大事、社会热点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专家活讲”弥补了思政课堂关注现实不足的短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面向学生开设了一系列讲坛、讲座,包括“时政讲堂”、“微言大义达人讲堂”、“对话华水”、“新生加油站”等,目前“微言大义达人讲堂”已举办50余次,场场爆满,受众学生达三万余人,该品牌已荣获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校园文化常讲”,就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润心,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入耳入脑入心”,浸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之中”,这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培养人、改造人,始终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生活方式等融入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7年11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MMD)的同学们,第一时间将MMD更名为MMDX学习研究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该社团成立已有22年历史,曾荣获河南高校百佳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年度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最具人气大学生社团等多项荣誉。2018年5月13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全校选拔40名参加“四课联动”优秀学生挺进大别山,进行主题为“弘扬大别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实践教学,40名学生回来后就像星星之火一样,自发到所在班级、所在学院进行大别山精神宣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从建校到现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先进集体,基于此学校推出以全国优秀大学生孟瑞鹏为代表的“华水好人”系列宣传活动,设立先进人物纪念馆,举办“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等,营造和谐向上校园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统课堂教学为核心、紧密结合第二课堂、主动融入文化课堂的“三讲”模式,突破了三尺讲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局限,使传统教学不再囿于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学时,形成主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持久的思政大课堂,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想政理论课的获得感。
二、机制“四联动”—形成协同联动、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格局
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顶层设计抓好教学体系建设外,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须坚持协同联动、注重资源整合,必须坚持系统规划、注重整体推进。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机制“四联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格局。
(一)构建“四课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模式,让思政课堂“动”起来。
为了更好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的要求,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里规定“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积极开展“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改革,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贯穿主题演讲(“尚德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历史情景剧表演(“鉴史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课堂辩论为主要形式(“明理杯”)渗透课堂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将微视频制作(“筑梦杯”)纳入课堂教学环节,这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是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推进的改革探索。“尚德鉴史明理 筑梦”实践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对活动主题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学生大胆讲、努力演、机智辩、用心拍,巧妙融入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回应学生心声,让历史不再遥远、信念不再冰冷、说教不再苍白。这种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参与度和认同度,深受学生欢迎。为保证效果,学校还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实践教学手册》,明确实践目的、要求、方案,要求学生记录实践过程及心得体会,使实践教学留有痕迹。“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模式在河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构建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互联网+思政”模式,让线上线下联动起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区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高校人才培养及育人工作的新环境,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于“抓网”,勤于“联网”,勇于“红网”,秉承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的理念,以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以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建设“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包括“校务华水”“师慧华水”“学聚华水”“达济华水”等多个微博,就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问题答疑解惑。“华水苇渡”已成为华水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审时度势,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即时性和智能性优势,还需把互联网的平等、开放、互动、共享等特征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做到不被抛弃、不被放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特点,开发出别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移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立了“华水思政” 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师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华水学子还自发创办了“华水习风微语”微信公众号,自觉开展“听习之语,扬习之声,践习之言”学习活动。
(三)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机制,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模式,让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从教育阵地来说,要协同好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关系,思政课唱主角,起着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奠定科学理论基础的主要作用,但也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主阵地主渠道协同育人模式。“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针对过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来设置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从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安排,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形成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较好地实现了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如为全校学生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概论》和《中华水文化》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水利知识,形成正确水利观念的同时,培养大学生树立“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水利精神,形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继承华水人“情系水利,自强不息”优良传统。
(四)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工作,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高校各职能部门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使命,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使各种教育因素和力量优势互补并造就新的力量,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协同各职能部门与马院同向发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全面保障。学校专门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作为直接联系人负有政治责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提出要打造“三个第一”,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为此,学校出台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如校党委书记每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调研,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要听一次思政课;制定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制定教师岗前试讲验收制度、听课评价制度,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生均20元经费,除五门思政课各有教研室外,增设实践教学中心,为“四课联动”实践教学设专项经费,为“形势与政策”课设专项讲课经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校级重点学科,优先立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思政课教师到各专业学院担任学生班导师,实施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等。
总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坚持传统教学和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逐步构建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新模式,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做出了有益探索,为在新时代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了努力。
媒体链接:
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8-06/01/content_29086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