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她的思政课会“行走”
(编辑: |供稿: 龙腾云 河南日报 日期:2018年06月27日 )

她的思政课会“行走”

——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教授

  □本报记者王晖

   把社会实践的“活水”注入大学思政教育,让思政课“行走”起来,这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教授的一次创新。

   不久前,她带着从全校参加“四课联动”实践教学优秀学生中选拔出来的40名学生代表,带着课本中的理论问题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寻找答案,以往被贴上“枯燥”标签的思政课一下子接上了地气。

   6月25日,记者在该校外语学院见到了此次大别山红色考察团成员之一、2017级学生涂晓轩,她满怀激情地讲述起这次“行走”的思政课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站在曾经在历史课本中读到的“红田”惨案遗址前,望着那片曾被300名烈士鲜血染红的稻田的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政课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的,大学生要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涂晓轩的感悟引发了张梅老师的感慨。这位获得过全省高校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全省“两课”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有着近30年思政课教学经验的老师认为,社会实践要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踏上红色土地、重温红色故事,真正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滋养出可贵的家国情怀。”

   据记者了解,这次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考察,是张梅和她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四年成功推行思政课“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四年来,她和同事们不断摸索,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开展演讲大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开展历史情景剧比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开展微视频大赛,通过课程联动、教师联动、学生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变传统的“你讲我听”被动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了。

   上张梅老师的课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她的学生们评价:张老师讲课激情四射,她每每从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切入,渐渐带入理论,让大家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课堂上,她经常用最新颖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述枯燥的理论概念,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张梅说,一堂立体丰满的思政课应该像精心设计的旅途,步移景换,处处惊喜。为此,她常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和辩论、随堂调查等设计在一堂课中,要求自己既当演员又当导演,既当主角又当配角,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暑假就要到了,张梅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田间、在小巷、在乡村、在工厂,在那些“行走的课堂”里打开了解社会的窗口,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社会实践中树理想、长本领、立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