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陈超: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编辑: 刘叶 |供稿: 河南科技报 日期:2024年07月14日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陈 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河南省拥有的黄河水利遗产在整个黄河文化遗产中占据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地位。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中蕴含的科技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对当代化解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重视气候变化对黄河水利遗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已迫在眉睫,制定黄河水利遗产保护的策略,已成为保护黄河水利遗产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概况

(一)黄河水利遗产资源丰富

据统计,河南省拥有各类黄河水利遗产175处,包括防洪工程67处、供排水工程5处、灌溉工程64处、水利机具3处、水电工程1处、水运工程25处、园林水利5处、其他类型5处。其中,在以水利遗产为核心资源的代表性水利风景区中,河南省拥有武陟嘉应观黄河水利风景区、河南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水利风景区、民权黄河故道水利风景区、黄河三门峡大坝水利风景区、济水源(济渎庙)水利风景区等,数量远超其他沿黄省(自治区)。由此看出,无论是从数量、类型完整性还是代表性上看,河南省拥有的黄河水利遗产资源处于黄河9省(自治区)之首。

(二)黄河水利遗产保护成效

一是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取得一定成效。河南省现有黄河水利遗产中的大量文化遗产已被纳入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当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资源。从河南省现有黄河水利遗产所处现状看,状况较好、处于不用状态的有48处,状况较好、处于在用状态的有21处,这两者总数位居黄河9省(自治区)第二位,仅次于四川省。

二是黄河水利遗产价值得到体现。河南省依托嘉应观、花园口决堤处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彰显博大精深黄河文化的重要手段。黄河流域河南段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美丽壮观的水利风景资源在长期科学管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及利用为中原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传统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等提供了重要抓手。如武陟嘉应观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依托区域内历史遗迹,将相关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是游客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据统计,武陟嘉应观黄河水利风景区2023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已达6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6.14万元。

二、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气候变化对水利遗产的不利影响

一是单个气候要素变化直接导致黄河水利遗产发生一种或多种变化。平均气温上升会加快黄河水利机具类遗产的老化速度。黄河水利工程类遗产会在气温变化下发生冻融循环,使其内部孔隙和裂缝逐渐增大直至破裂。极端温度(热浪和寒潮)使得水利遗产更加脆弱。湿度的上升使得空气中的凝结水增加,其附着于水利遗产表面,加快水利遗产表层风化过程,同时促进微生物繁殖,危及遗产安全。

二是气候要素变化的连锁反应间接对黄河水利遗产产生影响。与其他气候要素相比,降水变化影响黄河水利遗产的机理更为复杂。在降雨量增加的地区,水利遗产会遭受雨水冲刷甚至雨水浸泡的危害。在降雨量减少的地区,湿度低的干燥环境会使水利遗产表面隆起或开裂,也可使其所在场地更易受到火或风的影响。极端降水会引起洪水等水文灾害,使水利遗产坍塌甚至下沉。由风提供水平速度分量的降雨被称为风驱雨,风驱雨的物理撞击会导致水利遗产表面开裂直至脱落。

三是气候要素变化的交互作用会使黄河水利遗产及其周边发生变化。温度的上升使水分蒸发率变高,导致盐溶液渗透并聚集在水利遗产的多孔结构中结晶。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时就会引起盐结晶产生机械应力,使一些水利遗产表面剥落。气候变化带来的地表与土壤中的水分增加,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盐分转移,进而在周围环境干燥时破坏水利遗产表面。因气候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部分黄河水利工程类遗产的水质、土质受到污染,进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气候变化影响下黄河水利遗产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处于起步阶段,预防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对水利遗产的威胁能力弱。国家相关部门缺乏具体的对气候变化威胁水利遗产程度的完整评价机制和对精细空间尺度极端气候变化的预警机制;受限于地区发展差异,地方相关部门对气候灾害信息的获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了水利遗产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相关部门推进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应对机制的系统性不强、整体性不够。文化遗产保护聚焦于政府推动的特定地点和特定种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对新形势下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度不高,二元分立的情况在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进一步制约了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

三是未充分认识黄河水利遗产的价值,未能从保护观念、机制、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破题,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大部分地区在灾害发生后才开展水利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存在黄河水利遗产保护的科研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

三、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保护的策略

(一)多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在宏观政策指引下,针对当地各类型水利遗产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科学修订黄河水利遗产管理制度,把握好决策制定、资金投入、绩效监督等关键环节,构建有针对性的气候威胁评价机制和极端气候预警机制。

二是科研人员要为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撑。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论,量化分析不利于遗产保护的气候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干旱、洪涝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因子研究,预测气候变化对黄河水利遗产造成的影响。在资源普查、气候影响评估、遗产修复技术创新、保护模式优化等方面,发挥综合交叉科学优势,构建遗产保护、气候环境改善、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同时,科研人员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二)做好调查和保护修复工作

一是开展全面排查工作。对河南省黄河水利遗产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建立资料数据管理平台,创建黄河水利遗产数据库。依托黄河沿线省(自治区)水利部门现有的监测系统,对省内黄河水利遗产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依据水利遗产价值、分布、类型等情况,提出水利遗产分区、分类、分级保护对策。

二是开展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修复工作。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黄河水利遗产管理现状和利用特点,对全省黄河水利遗产及其周边文化、生态等相关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加强各级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逐级抢救、修缮和保护,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名录和项目库。

(三)推进遗产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制定黄河水利遗产保护生态空间准入制度。制定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落实空间环境准入制度。加强核心保护地带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有序关闭、腾退对生态环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企业。按照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对开发建设项目设置准入“门槛”,实施生态保护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二是构建良好生态水环境。加快推动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清淤与截污、引水与排水、净化与绿化相结合,促进河流生态修复。围绕省内黄河重点河段、关键水利遗产开展河道清淤、河网修复、生态湿地建设等工作,加快恢复河湖水系湿地生态功能,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河湖水系自净能力。

三是开展沿河环境综合治理。对省内黄河重点河段和水利遗产周边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污水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污染应急处置机制,开展黄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估,制订黄河流域应急预案,提升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3BZS050)

http://dzb1.kjxww.cn:8081/m/content/2024-07/12/00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