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跨越1300公里去支教,勇做山村学堂的“开窗人”
(编辑: 吴俐娟 |供稿: 中国青年网 日期:2025年04月11日 )

中国青年网讯 “王老师的黑板像魔术!”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民族小学的课堂上,一群孩子对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的王怡然老师亲切地喊道。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这位“00后”大学生与6名队友一道,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这片西部热土上,以青春为桥,用知识和奉献为山村学子打开了广阔天地的一扇扇“窗户”,为当地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第26届华水研支团成员在给孩子们讲解节水知识。王宇晋 摄

以专业之笔,绘就课堂新色彩

“我想像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出生于教师家庭的王怡然,从小便对三尺讲台怀有深情。大四时,成绩优异获得保研资格的她,面对“更高学府深造”与“支教一年”的选项,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加入研支团来到笃山镇民族小学。

这里急需语文老师,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王怡然便主动承担起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她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巧妙地将专业特长融入课堂。面对孩子们难以理解的抽象词汇,如“蜿蜒”“浩瀚”,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生动图景,化抽象为具体;她精心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让课文讲解更为生动,黑板仿佛变成充满奇趣的“魔术画布”。“孩子们对课堂更有兴趣了,学习效率也有提高。”王怡然开心地说。这种跨界教学,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启迪了心智,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世界的多元。

图为孩子们口中的“王老师的魔术黑板”。王怡然 摄

镜头内外,看见乡村的真实与生命力

作为研支团的宣传委员,王怡然还用镜头记录着支教生活。“我想展现的是这里的美好、阳光、温暖和生命力。”她希望打破外界对支教地区“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她的镜头下,有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校园——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教室,营养餐计划惠及每个孩子,5G信号覆盖山村;更有孩子们把笔筒当天文望远镜的好奇眼神,操场上肆意奔跑的灿烂笑脸,以及带她去看“最适合画画的星星”时的纯真。

她观察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城乡教育硬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真正的挑战在于满足精神层面的“软需求”。为此,她和队员们开设了生理健康知识课堂。她巧妙地将布依族《造万物歌》中的“用红泥造人”章节,延伸至人体健康知识,让低年级儿童更好理解身体构造;同时,针对高年级女孩,她细致演示卫生巾的正确使用方法,手把手教她们如何更换和处理。“在相对封闭的山区环境中,这些知识对于女孩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王怡然说,“我想打破孩子们心中的懵懂与羞涩,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学会自我保护。”这种结合当地文化、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探索,正是研支团服务工作的生动体现。

图为研支团成员王怡然给孩子们上生理卫生课。华振鹏 摄

薪火相传,把“开窗”的使命代代相传

“老师,大学是什么样的?”面对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好奇,王怡然和队友们常常分享他们的大学生活,描绘更广阔的天地。这种连接山村与外界的努力并非单向。不久前,一场特别的活动让这份关爱跨越山水,远在1300公里外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们,手写了数百张描绘城市风光、饱含祝福的明信片,邮寄到笃山镇民族小学。“孩子们围在一起讨论明信片上的风景和祝福,拿着明信片时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开心。”王怡然回忆道。这小小的卡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承载着跨越千里的思想交流与希望播撒,让山里的孩子真切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关注与鼓励。

图为孩子们收到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手写的明信片后围在一起兴奋讨论。王怡然 摄

一个曾让老师们颇感头疼的“调皮”男孩,在王怡然一次次蹲下身来,耐心的课后交流中,也开始默默改变,学习态度有了进步。“看到他们一点点地改变,更有信心和目标,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王怡然说。当被问及最想对这些孩子们说些什么时,她的回答朴实而坚定:“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大胆执着地去追求梦想,然后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耐心、踏实、努力、懂得奉献。”这份寄语,没有对学业成绩的简单关注,蕴含更多深切期盼。

这种成就感,印证着教育力量的流动与传递。自1999年开始,全国200多所高校,34000多名志愿者跨越山海去乡村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支团自2012年组建以来,已有60名志愿者接力服务黔西南,他们不仅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帮助当地学校创建了20余个特色社团,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据了解,已有十余名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投身教育及乡村振兴相关事业,实现了“扶志育人”的双向奔赴。

图为第24届华水研支团成员们与孩子们合影。刘朝富 摄

“青年强,则国家强。”王怡然和她的队友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她们如同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播撒在西部大地上,以教育为桥梁,连接山村与世界,打开着一扇扇看见广阔未来的“窗”。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之光,也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无悔青春篇章。(张朝阳)

责任编辑:张亦弛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