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实践课创新:蓝牙音箱融思政教育
(编辑: 李晔 |供稿: 大象财经 日期:2025年11月04日 )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2025-2026第一学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省级教改项目“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研究团队面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24 级“汪胡桢班”(2024265班)开设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课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级教改项目“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团队主要成员、课程组负责人李秀丽教授

该课程探索“项目制教学”模式,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构建“实践浸思政—项目引学习—作品伴路演”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课堂,将创新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彰显实践类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沃土”。创新实践教学过程更容易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浑然融合,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社会责任感、奋斗精神、团队协作、坚忍不拔等高尚品质和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悟中思”,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提升。

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第一阶段聚焦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梳理创新教育方法论、电子工艺基础及电子产品设计流程、钎焊技术等等。教学团队由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省级教改项目“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团队优秀教师组建,在知识传授、科技创新前沿技术讲解中融入家国情怀、强国有我、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强国志向、责任担当。

进入课程教学实践阶段后,2-3名学生组成一组,领取蓝牙音箱全套元器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元器件及芯片认知、工具的使用以及钎焊、组装、调试全流程,最终制作出一个属于自己制造、自己创造出的蓝牙音箱;然后再对蓝牙音箱进行创新创意设计,DIY创意作品。课程以“红色之声”为主题,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延安故事、强军之路、青年使命等红色文化符号融入外观创意设计,让科技作品散发思想温度。

近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省级教改项目研究团队对2024级水文“汪胡桢班”每个创新实践团组依次进行作品路演展示、作品思政元素阐释及学生成长评审,邀请企业专家现场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实现“以创促学、以创育人”的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对学生作品评审采用百分制,在学生成长视频展示、创新作品展示、答辩等环节中,学生以不出形式、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强国有我”的豪迈和激情。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作品路演环节紧张有序,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学习、相互勉励。课程结束后,学生情绪昂然,反响积极、收获颇丰,许多同学说:这是最有趣、最有成就感的一门课。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更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

课程作品《铁甲传正音》(郑威仪同学):坦克造型寓意“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每一次焊接,都是把理想“焊”进现实,让我体悟到科技报国是脚踏实地的担当。

课程作品《红声启明星》(邵佳锐同学):第一次握电烙铁的手抖,到音乐响起时的激动,让我明白“实践出真知”。红星与麻绳元素,让科技有了信仰的温度。

课程作品《声如红心,创见家园》(潘钰琪同学):红星外观历经数十次打磨,让我真正懂得“工匠精神”。技术背后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

课程作品《八一塔》(贾思源同学):纪念碑造型凝练长征精神。理论与思政在焊点交汇,工科生的创新定能承载时代责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级教改项目“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团队主要成员、课程组负责人李秀丽教授介绍,课程思政不是“贴标签”,而是思政浸润、润物无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解真问题、真解问题、问题真解”的课程学习中,体会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据悉,本学期省级教改项目“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团队以上述方式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成效显著,惠及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务工程专业、数学专业等,共计11个班约350位本科生。

责编:刘语晗

https://www.hntv.tv/news/0/198530063973672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