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刘俊国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约翰·尚胡贝尔举行视频会谈
供稿:   黄河研究院    |  编辑:李晔   |  初审:王富强   |  终审:梁丽丽    日期:2025年09月04日

9月3日下午,校长刘俊国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所长约翰·尚胡贝尔(John Schellnhuber)教授举行视频会谈,围绕推动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交流。

刘俊国介绍了学校的校情校史、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和国际合作基本情况。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致力于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并对IIASA在跨学科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的研究模式和卓越成效表示高度赞赏。他结合自身长期以高级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等身份在IIASA及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工作的经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相关国际科研合作会议上分享介绍了IIASA的跨国别、系统化科研模式,倡导将其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典范。

约翰·尚胡贝尔高度评价了近年来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优良政策生态和科技创新发展前景,介绍了IIASA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发展历程、独特优势和在科学外交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我校的研究方向与IIASA在水资源短缺、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等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的使命高度契合。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在联合研究、人员交流与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平台优势,共同推动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会谈,双方达成多项重要合作共识,未来将共同推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项目吸引全球优秀青年学者,依托IIASA青年科学家暑期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深化交流,组织国际研讨会与培训课程,并积极推进长效交流机制建设。

据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IIASA)是1972年10月成立的独立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总部位于奥地利的拉克森堡,现有19个成员国,其研究人员覆盖50多个国家。迄今,研究所的科学家6次获得诺贝尔奖。该机构采用跨学科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问题,聚焦增强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恢复力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路径,研究成果为国际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设有青年科学家暑期项目(YSSP),每年遴选全球50名博士生参与研究。

200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代表中国加入IIAS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约翰·尚胡贝尔教授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德国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气候、能源与环境委员会主席,曾担任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PIK)创始所长。约翰·尚胡贝尔教授在地球系统模拟、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等方向多次取得世界级成就。2007年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领衔作者身份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07)。由于尚胡贝尔教授的杰出贡献,他被德国总统克里斯蒂安·乌尔夫亲授象征德国最高科学荣誉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勋章(Order of Merit),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授英国帝国勋章。